優質糧食工程:為糧食質量安全護航
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優質糧食工程”2017年啟動實施以來,中央財政連續三年投入獎勵資金197億元,調動各級財政和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撬動社會資本450多億元參與實施,推動糧食產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糧食產業產能結構不合理、優質產品供應不夠、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糧食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18年全國糧食產業經濟實現總產值3.1萬億,增幅超過6%,糧食產業經濟保持了穩中向好勢頭。
據了解,“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三年來,實施范圍由首批16個省份擴大到31個省份,相繼落地了一批興糧惠農項目,流通對種植的反饋激勵作用發揮明顯,分等、分倉儲存和精細化需求逐步擴大,龍頭企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不斷提升、供應鏈不斷優化,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提高。“黑龍江大米”“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廣西香米”“齊魯糧油”“天府菜油”“荊楚糧油”等區域化糧油品牌紛紛涌現,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增加,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對綠色糧油產品的生活需求和美好愿望。
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規劃建設司司長錢毅介紹,“優質糧食工程”包括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三個子項。三個子項既自成體系,又互相支撐,整體推進、同向發力,強化集聚效應,實現糧油產品品種多、質量優、品牌強,讓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從糧食產后服務來看,初步統計,全國共計劃建設產后服務中心5000多個,已建設完成1600個左右。黑龍江、廣西、山東、甘肅、貴州等幾個省份還計劃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約60萬套,已建設完成7萬多套。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通過開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促進糧食提質進檔,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增強農民議價能力,幫助農民好糧賣好價,帶動持續增收致富。
在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方面,截止2018年底,全國共有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構800余家。各地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積極提升檢驗能力,發揮技術優勢,在服務政府、服務監管、服務產業、服務農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開展收獲糧食質量安全監測、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對指導糧食收購、引導農民種植結構調整、促進產銷銜接起到了積極作用;承擔庫存糧食質量安全監測抽查、突發事件應急監測、隱患排查等任務,為行政管理部門制定質量安全監管措施提供技術依據;積極承擔糧食質量安全政策、法律、法規、規劃、標準等研究與制修訂;積極承擔相關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為糧食宏觀調控、糧食質量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保障。
在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方面,以“五優聯動”為抓手,系統提高糧食的食用品質和營養價值,通過開展優質糧食種植基地建設、發展訂單農業,以及“中國好糧油”新產品開發、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展、科學消費理念宣傳等舉措,增加優質糧食產品的有效供給。糧食產品價值提升必然帶來企業效益的提高,同時,通過實行“優糧優購”,將部分價值反哺種糧農民,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