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糧價受多重因素影響將穩中有升
來源: 網絡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1-05-13 閱讀次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通過走訪我國各大糧食市場和糧食主產區生產部門了解到,盡管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路飆升,但其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今年2月底以來,我國北方糧區旱情明顯緩解,夏糧豐收在即,我國糧食產銷總體形勢樂觀。但是,由于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糧價仍將穩中有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三大隱憂,一是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二是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三是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國內糧食供求形勢究竟如何?通過走訪全國各大糧食批發市場以及全國重要糧食產區的生產部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國際高糧價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由于我國糧食庫存整體充裕,整體糧食市場恐慌情緒已明顯趨緩。但由于柴油、農資、人工成本增加及流動性充裕等因素影響,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國際糧價飆升的傳導效應有限
國際糧價飆升、游資炒作成為引發人們對國內糧食市場安全擔憂的一大因素,這在期貨市場有明顯反應。而在現貨市場,由于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關聯度不高,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有一定傳導作用,但是整體影響不大。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首席分析師劉正敏認為,國內2010年進口小麥121.87萬噸,而2010年國內小麥產量為2283億斤;大米累計進口36.6萬噸,累計出口59.6萬噸,大米屬于凈出口狀態,而2010年稻谷產量為3886億斤;2010年玉米進口量為157 .21萬噸(31.4億斤),而2010年玉米產量為3315億斤。通過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這幾種主糧的進口量相對很小,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比較有限。
分析師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七連增”,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所以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總體穩定。
不過,在三大糧食品種中,玉米存在供需緊張。中儲糧的相關數據表明,玉米供需關系偏緊,出現了玉米庫存嚴重不足,市場需求旺盛。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經理李長軒說,不到一年時間幾乎用掉了此前的儲備。最近國家又下達了1200萬噸的玉米補庫任務,但是到2月底,只收購了100萬噸左右。
夏糧豐收在即
2月25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長時間明顯降水過程。農業部迅速組織專家會商認為,這次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使全國大部分冬麥區旱情明顯緩解,進一步增強了小麥再奪豐收的信心,這緩解了市場恐慌情緒。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來到小麥重要產區河南、山東訪專家、走農戶、看麥田,專家們普遍認為,由于抗旱能力提高、良種良法配套推廣、農業科技大范圍應用以及這次有效降水,如果后期沒有嚴重災情,今年小麥仍有希望豐收。
河南、山東兩個主產省的小麥播種面積均穩中有升,河南省增加50萬畝,山東省增加46.5萬畝。另外,據兩省農業部門統計,河南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6.7%,山東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5%左右。
此外,在水稻主產區,農民種植意向穩中有升。相關統計表明,今年黑龍江省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為20446萬畝,較上年增加131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4851萬畝,同比增加389萬畝;江蘇力爭粳稻種植面積比上年擴大150萬畝;江西預計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462.7萬畝,同比略增。
糧價仍存上漲壓力
盡管我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裕,夏糧生產形勢向好,但是糧食價格上漲壓力猶存。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對小麥、玉米、稻米價格后市進行了預測分析表明,糧食價格將進一步穩中有升。綜合專家們的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人工、化肥、農藥、種子、機械耕作等綜合種植成本剛性推高糧價。今年2月,國家將重要農資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50元,進一步引發市場對種糧成本上升的憂慮。
第二是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連續抬升,客觀上促使了糧價上漲。2006年以來,小麥托市價格一路上揚。今年2月9日,國務院決定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后的價格分別為三等早秈稻、中晚秈、粳稻分別為1.02元/斤、1.07元/斤、1.28元/斤,分別比上年提高0 .09元、0 .1元和0 .23元,其中,粳稻價格調整幅度將近22%。
第三,由于價格上揚,一些種糧大戶看漲惜售,部分企業搶糧,客觀上減少了市場供應量,客觀上推動了價格上漲預期。在山東聊城市茌平縣前趙村,種糧大戶趙以軍告訴記者,目前家里還存有6000多斤小麥,“往年這個時候就賣差不多了,今年價格可能還會漲,所以想再等等。”
此外,國際糧價上揚,對國內雖然影響不大,但仍有一定傳導作用,給游資炒作留下了空間。
糧食安全面臨三大隱憂
盡管從目前看,我國糧食生產有望豐收,市場總體穩定,但今年糧食保供穩價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隨著糧食金融屬性增強,市場投機炒作增多;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部分品種供需缺口加大;此外,調控執行主體利益多元,責權落實仍需明晰也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憂,亟待引起關注和重視。
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
近年來,隨著糧食價格的逐步走高和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糧食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甚至被人稱之為“白金”,投機炒作也應運而生。今年春節前后小麥期貨如“過山車”般的急漲急跌便是典型。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春節后首個交易日,小麥期貨單日沖破3000元大關。在兩個交易日后,又沖至最高3110元,當日成交量接近百萬手,幾乎是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三倍。緊接著,隨著小麥主產區大面積普降強喜雨,旱情警報解除。小麥市場上的旱情炒作題材立即淡化、獲利資金紛紛撤離,小麥期貨隨后持續下跌,一度跌至月內低點2821元。
劉正敏認為,資本對糧食的投機行為十分明顯。
合肥國家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副總經理葛亮指出,前不久,美國小麥期貨也在中國干旱題材炒作下,創下30個月來的新高。這說明我國小麥期貨已經有明顯跟著外盤走的苗頭,存在投機資本涌入了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價格的跡象。“(這)已經開始撼動過去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主要糧食產品市場了。”葛亮警告說
記者調查還發現,在糧價上漲預期的推動下,糧食現貨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從事小麥加工的企業負責人的企業里,記者看到他去年收購“囤積” 至今的糧食。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他庫存的約3000萬斤算,去年他收的價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動資金不到2800余萬元。而現在,這些糧食已經漲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時間,凈賺420萬元。
地方“抓糧”動力依舊不足
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走訪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糧食品種供需缺口加大的現象。
黑龍江省五常市委書記 裴 君說產糧大縣在農業生產上投入很大,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地方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可以說產糧大縣市往往都是財政窮縣市,GDP排名都靠后。“生產糧食對地方財政基本沒有貢獻,我要面臨的是2.4萬財政供養人口,每年沒有七八億元根本運轉不了。” 裴 君說“前兩年我們被國家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縣,給了不到5000萬元的獎勵性資金,實在杯水車薪。”
一些糧食產區的基層干部表示,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太低,甚至出現糧食產量越高、財政負擔越重的矛盾。在現有的考核激勵條件下,有的地方官員不得不從地方經濟發展角度考慮加快發展工業化。
盡管我國目前主要糧食品種庫存充裕,但仍需警惕個別品種供求缺口擴大與國際糧價炒作傳導的影響。葛亮表示,據估計,今年我國粳稻產需缺口較大;隨著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大,玉米供給缺口逐步顯現,2010年我國玉米品種已經出現近五年來首次凈進口;大豆產需缺口也很大,仍需大量依賴進口。
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目前涉及國家糧食調控執行主體既有各級政府,又有中儲糧、中糧、華糧等國家指定的大型糧食企業。采訪中一些基層糧食行政部門反映,地方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中儲糧等企業在糧食調控中的權責亟待理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從去年到今年糧食調控執行看,確實值得反思。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市場被自己搞亂了。當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經影響到了調控層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目前玉米品種的調控為例,由于前期國家禁止中儲糧入市收購,加之原有庫存不斷投放市場,東北玉米主產區出現嚴重空庫狀況。在發現問題后,國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臺文件要求中儲糧迅速入市收購,補充庫存,但從目前調控執行情況看,補庫效果并不理想。
而這背后則突出暴露出調控執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業等不同執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比如,對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響地方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玉米深加工企業來說,酒精、淀粉的高額加工利潤促使他們難以遏制繼續加工生產的沖動,這些將直接影響到調控政策的貫徹執行。而國家調控目標缺乏明確的監管問責機制,也使得目前調控落實乏力。
理順調控 抑制炒作
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流通和調控中出現的隱憂,有關專家和基層農業干部認為,應從加強糧食信息權威發布、抑制市場炒作行為,理順現有調控體系、暢通糧食產銷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形成農業補貼“拳頭”效應等方面采取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盡快建立權威信息發布平臺
安徽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許維彬等人建議,鑒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具有特殊性,應加快我國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產品的生產價格信息發布體系。可明確由權威部門、權威的糧食交易市場作為大宗農產品產量、供求、價格等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定期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一旦出現異常波動,加大信息發布密度和權威解讀,避免不負責任的媒體或研究機構因為沒有權威信息來源而做出的猜測解讀,誤導市場。
理順調控體制,完善產銷合作機制
基層干部及專家建議,對糧食調控應盡快厘清各執行主體的權責,明晰分工。
加強調控載體建設,完善調控應急機制是當務之急。浙江省糧食局副局長朝鶴忠認為,當前糧食購銷、加工網點是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載體,應重點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糧食加工、購銷企業,服從成品糧油供應的宏現調控需要。
安徽省糧食局副局長劉惠提出,主產區糧食生產投入大、收益少,經濟發達的糧食主銷區可以支持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流通,對主產區提供利益補償,承擔應盡的糧食安全責任。建議中央設立“糧食產業扶持資金”,主要是在主銷區征收,根據糧食主產省每年銷往省外糧食數量,通過轉移支付支持主產區,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和流通。
創新經營機制,強化穩產增產能力
安徽省淮北市市委書記畢美家說,持續穩糧增糧離不開適應當前新形勢下農村的土地經營、農業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變化,創新經營機制,挖掘增產潛力。他認為,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經營道路,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給集約化經營帶來很多阻力。應該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土地使用權長期化,在堅持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下,允許土地使用權自由流轉。對于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社保等措施為他們套一個“救生圈”,讓種糧農民有高收益,進城農民無后顧之憂。
不少基層干部還建議,應盡快落實一號文件,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
糧食安全堅持“以我為主”
作為重要戰略性物資的糧食,怎么重視都不過分,時時刻刻都要確立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
確立“以我為主”的戰略觀,首要的是客觀分析形勢,解決難題,而不能自亂陣腳。今年初在“七連增”的背景下,一些機構鼓吹“糧食威脅”論,便不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最近的調研表明,盡管遭遇“南凍北旱”等不利因素,但我國的糧食安全總體形勢仍比較平穩,總體不會出現大的糧食市場缺口。
然而,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不能因為以前的成就而一勞永逸。比如,今年玉米供應就出現偏緊的狀態,其原因在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玉米淀粉、飼料價格高漲的高額利潤驅使,不少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抬高收購價格搶購玉米。國家為平抑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拋售儲備玉米。由于深加工企業出價大大高于國家規定的收儲價格,大量玉米不斷流向深加工企業,使得國家儲備在補庫時一度“無糧可收”,國家調控面臨無糧可用的危險境地。這會直接導致玉米及下游產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并可能引發小麥等替代品價格和市場的連鎖反應。
這就是一個新矛盾,即企業超額利潤、地方財政效益與國內糧食安全之間的一場博弈。各路資本競逐糧食市場,糧食被賦予了投機屬性;國家大糧商進入國內市場,威脅民族糧食加工企業的生存。這種種問題,都對新時期的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此,如何建立靈敏的市場調控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最為根本的是培育我國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當看到,當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欠賬還有很多,應盡快把今年的“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夯實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
在外資進入國內糧食市場問題上,應當加快培育民族“航母型”企業,增強國家糧食調控能力,鼓勵和保護一些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保持清醒,冷靜應對,以我為主,才能保證糧食安全,保證不受制于人。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通過走訪我國各大糧食市場和糧食主產區生產部門了解到,盡管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路飆升,但其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今年2月底以來,我國北方糧區旱情明顯緩解,夏糧豐收在即,我國糧食產銷總體形勢樂觀。但是,由于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糧價仍將穩中有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三大隱憂,一是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二是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三是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國內糧食供求形勢究竟如何?通過走訪全國各大糧食批發市場以及全國重要糧食產區的生產部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國際高糧價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由于我國糧食庫存整體充裕,整體糧食市場恐慌情緒已明顯趨緩。但由于柴油、農資、人工成本增加及流動性充裕等因素影響,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國際糧價飆升的傳導效應有限
國際糧價飆升、游資炒作成為引發人們對國內糧食市場安全擔憂的一大因素,這在期貨市場有明顯反應。而在現貨市場,由于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關聯度不高,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有一定傳導作用,但是整體影響不大。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首席分析師劉正敏認為,國內2010年進口小麥121.87萬噸,而2010年國內小麥產量為2283億斤;大米累計進口36.6萬噸,累計出口59.6萬噸,大米屬于凈出口狀態,而2010年稻谷產量為3886億斤;2010年玉米進口量為157 .21萬噸(31.4億斤),而2010年玉米產量為3315億斤。通過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這幾種主糧的進口量相對很小,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比較有限。
分析師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七連增”,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所以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總體穩定。
不過,在三大糧食品種中,玉米存在供需緊張。中儲糧的相關數據表明,玉米供需關系偏緊,出現了玉米庫存嚴重不足,市場需求旺盛。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經理李長軒說,不到一年時間幾乎用掉了此前的儲備。最近國家又下達了1200萬噸的玉米補庫任務,但是到2月底,只收購了100萬噸左右。
夏糧豐收在即
2月25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長時間明顯降水過程。農業部迅速組織專家會商認為,這次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使全國大部分冬麥區旱情明顯緩解,進一步增強了小麥再奪豐收的信心,這緩解了市場恐慌情緒。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來到小麥重要產區河南、山東訪專家、走農戶、看麥田,專家們普遍認為,由于抗旱能力提高、良種良法配套推廣、農業科技大范圍應用以及這次有效降水,如果后期沒有嚴重災情,今年小麥仍有希望豐收。
河南、山東兩個主產省的小麥播種面積均穩中有升,河南省增加50萬畝,山東省增加46.5萬畝。另外,據兩省農業部門統計,河南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6.7%,山東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5%左右。
此外,在水稻主產區,農民種植意向穩中有升。相關統計表明,今年黑龍江省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為20446萬畝,較上年增加131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4851萬畝,同比增加389萬畝;江蘇力爭粳稻種植面積比上年擴大150萬畝;江西預計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462.7萬畝,同比略增。
糧價仍存上漲壓力
盡管我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裕,夏糧生產形勢向好,但是糧食價格上漲壓力猶存。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對小麥、玉米、稻米價格后市進行了預測分析表明,糧食價格將進一步穩中有升。綜合專家們的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人工、化肥、農藥、種子、機械耕作等綜合種植成本剛性推高糧價。今年2月,國家將重要農資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50元,進一步引發市場對種糧成本上升的憂慮。
第二是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連續抬升,客觀上促使了糧價上漲。2006年以來,小麥托市價格一路上揚。今年2月9日,國務院決定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后的價格分別為三等早秈稻、中晚秈、粳稻分別為1.02元/斤、1.07元/斤、1.28元/斤,分別比上年提高0 .09元、0 .1元和0 .23元,其中,粳稻價格調整幅度將近22%。
第三,由于價格上揚,一些種糧大戶看漲惜售,部分企業搶糧,客觀上減少了市場供應量,客觀上推動了價格上漲預期。在山東聊城市茌平縣前趙村,種糧大戶趙以軍告訴記者,目前家里還存有6000多斤小麥,“往年這個時候就賣差不多了,今年價格可能還會漲,所以想再等等。”
此外,國際糧價上揚,對國內雖然影響不大,但仍有一定傳導作用,給游資炒作留下了空間。
糧食安全面臨三大隱憂
盡管從目前看,我國糧食生產有望豐收,市場總體穩定,但今年糧食保供穩價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隨著糧食金融屬性增強,市場投機炒作增多;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部分品種供需缺口加大;此外,調控執行主體利益多元,責權落實仍需明晰也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憂,亟待引起關注和重視。
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
近年來,隨著糧食價格的逐步走高和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糧食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甚至被人稱之為“白金”,投機炒作也應運而生。今年春節前后小麥期貨如“過山車”般的急漲急跌便是典型。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春節后首個交易日,小麥期貨單日沖破3000元大關。在兩個交易日后,又沖至最高3110元,當日成交量接近百萬手,幾乎是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三倍。緊接著,隨著小麥主產區大面積普降強喜雨,旱情警報解除。小麥市場上的旱情炒作題材立即淡化、獲利資金紛紛撤離,小麥期貨隨后持續下跌,一度跌至月內低點2821元。
劉正敏認為,資本對糧食的投機行為十分明顯。
合肥國家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副總經理葛亮指出,前不久,美國小麥期貨也在中國干旱題材炒作下,創下30個月來的新高。這說明我國小麥期貨已經有明顯跟著外盤走的苗頭,存在投機資本涌入了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價格的跡象。“(這)已經開始撼動過去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主要糧食產品市場了。”葛亮警告說
記者調查還發現,在糧價上漲預期的推動下,糧食現貨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從事小麥加工的企業負責人的企業里,記者看到他去年收購“囤積” 至今的糧食。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他庫存的約3000萬斤算,去年他收的價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動資金不到2800余萬元。而現在,這些糧食已經漲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時間,凈賺420萬元。
地方“抓糧”動力依舊不足
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走訪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糧食品種供需缺口加大的現象。
黑龍江省五常市委書記 裴 君說產糧大縣在農業生產上投入很大,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地方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可以說產糧大縣市往往都是財政窮縣市,GDP排名都靠后。“生產糧食對地方財政基本沒有貢獻,我要面臨的是2.4萬財政供養人口,每年沒有七八億元根本運轉不了。” 裴 君說“前兩年我們被國家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縣,給了不到5000萬元的獎勵性資金,實在杯水車薪。”
一些糧食產區的基層干部表示,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太低,甚至出現糧食產量越高、財政負擔越重的矛盾。在現有的考核激勵條件下,有的地方官員不得不從地方經濟發展角度考慮加快發展工業化。
盡管我國目前主要糧食品種庫存充裕,但仍需警惕個別品種供求缺口擴大與國際糧價炒作傳導的影響。葛亮表示,據估計,今年我國粳稻產需缺口較大;隨著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大,玉米供給缺口逐步顯現,2010年我國玉米品種已經出現近五年來首次凈進口;大豆產需缺口也很大,仍需大量依賴進口。
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目前涉及國家糧食調控執行主體既有各級政府,又有中儲糧、中糧、華糧等國家指定的大型糧食企業。采訪中一些基層糧食行政部門反映,地方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中儲糧等企業在糧食調控中的權責亟待理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從去年到今年糧食調控執行看,確實值得反思。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市場被自己搞亂了。當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經影響到了調控層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目前玉米品種的調控為例,由于前期國家禁止中儲糧入市收購,加之原有庫存不斷投放市場,東北玉米主產區出現嚴重空庫狀況。在發現問題后,國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臺文件要求中儲糧迅速入市收購,補充庫存,但從目前調控執行情況看,補庫效果并不理想。
而這背后則突出暴露出調控執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業等不同執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比如,對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響地方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玉米深加工企業來說,酒精、淀粉的高額加工利潤促使他們難以遏制繼續加工生產的沖動,這些將直接影響到調控政策的貫徹執行。而國家調控目標缺乏明確的監管問責機制,也使得目前調控落實乏力。
理順調控 抑制炒作
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流通和調控中出現的隱憂,有關專家和基層農業干部認為,應從加強糧食信息權威發布、抑制市場炒作行為,理順現有調控體系、暢通糧食產銷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形成農業補貼“拳頭”效應等方面采取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盡快建立權威信息發布平臺
安徽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許維彬等人建議,鑒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具有特殊性,應加快我國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產品的生產價格信息發布體系。可明確由權威部門、權威的糧食交易市場作為大宗農產品產量、供求、價格等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定期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一旦出現異常波動,加大信息發布密度和權威解讀,避免不負責任的媒體或研究機構因為沒有權威信息來源而做出的猜測解讀,誤導市場。
理順調控體制,完善產銷合作機制
基層干部及專家建議,對糧食調控應盡快厘清各執行主體的權責,明晰分工。
加強調控載體建設,完善調控應急機制是當務之急。浙江省糧食局副局長朝鶴忠認為,當前糧食購銷、加工網點是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載體,應重點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糧食加工、購銷企業,服從成品糧油供應的宏現調控需要。
安徽省糧食局副局長劉惠提出,主產區糧食生產投入大、收益少,經濟發達的糧食主銷區可以支持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流通,對主產區提供利益補償,承擔應盡的糧食安全責任。建議中央設立“糧食產業扶持資金”,主要是在主銷區征收,根據糧食主產省每年銷往省外糧食數量,通過轉移支付支持主產區,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和流通。
創新經營機制,強化穩產增產能力
安徽省淮北市市委書記畢美家說,持續穩糧增糧離不開適應當前新形勢下農村的土地經營、農業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變化,創新經營機制,挖掘增產潛力。他認為,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經營道路,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給集約化經營帶來很多阻力。應該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土地使用權長期化,在堅持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下,允許土地使用權自由流轉。對于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社保等措施為他們套一個“救生圈”,讓種糧農民有高收益,進城農民無后顧之憂。
不少基層干部還建議,應盡快落實一號文件,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
糧食安全堅持“以我為主”
作為重要戰略性物資的糧食,怎么重視都不過分,時時刻刻都要確立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
確立“以我為主”的戰略觀,首要的是客觀分析形勢,解決難題,而不能自亂陣腳。今年初在“七連增”的背景下,一些機構鼓吹“糧食威脅”論,便不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最近的調研表明,盡管遭遇“南凍北旱”等不利因素,但我國的糧食安全總體形勢仍比較平穩,總體不會出現大的糧食市場缺口。
然而,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不能因為以前的成就而一勞永逸。比如,今年玉米供應就出現偏緊的狀態,其原因在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玉米淀粉、飼料價格高漲的高額利潤驅使,不少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抬高收購價格搶購玉米。國家為平抑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拋售儲備玉米。由于深加工企業出價大大高于國家規定的收儲價格,大量玉米不斷流向深加工企業,使得國家儲備在補庫時一度“無糧可收”,國家調控面臨無糧可用的危險境地。這會直接導致玉米及下游產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并可能引發小麥等替代品價格和市場的連鎖反應。
這就是一個新矛盾,即企業超額利潤、地方財政效益與國內糧食安全之間的一場博弈。各路資本競逐糧食市場,糧食被賦予了投機屬性;國家大糧商進入國內市場,威脅民族糧食加工企業的生存。這種種問題,都對新時期的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此,如何建立靈敏的市場調控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最為根本的是培育我國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當看到,當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欠賬還有很多,應盡快把今年的“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夯實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
在外資進入國內糧食市場問題上,應當加快培育民族“航母型”企業,增強國家糧食調控能力,鼓勵和保護一些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保持清醒,冷靜應對,以我為主,才能保證糧食安全,保證不受制于人。
國內糧食供求形勢究竟如何?通過走訪全國各大糧食批發市場以及全國重要糧食產區的生產部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國際高糧價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由于我國糧食庫存整體充裕,整體糧食市場恐慌情緒已明顯趨緩。但由于柴油、農資、人工成本增加及流動性充裕等因素影響,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國際糧價飆升的傳導效應有限
國際糧價飆升、游資炒作成為引發人們對國內糧食市場安全擔憂的一大因素,這在期貨市場有明顯反應。而在現貨市場,由于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關聯度不高,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有一定傳導作用,但是整體影響不大。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首席分析師劉正敏認為,國內2010年進口小麥121.87萬噸,而2010年國內小麥產量為2283億斤;大米累計進口36.6萬噸,累計出口59.6萬噸,大米屬于凈出口狀態,而2010年稻谷產量為3886億斤;2010年玉米進口量為157 .21萬噸(31.4億斤),而2010年玉米產量為3315億斤。通過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這幾種主糧的進口量相對很小,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比較有限。
分析師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七連增”,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所以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總體穩定。
不過,在三大糧食品種中,玉米存在供需緊張。中儲糧的相關數據表明,玉米供需關系偏緊,出現了玉米庫存嚴重不足,市場需求旺盛。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經理李長軒說,不到一年時間幾乎用掉了此前的儲備。最近國家又下達了1200萬噸的玉米補庫任務,但是到2月底,只收購了100萬噸左右。
夏糧豐收在即
2月25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長時間明顯降水過程。農業部迅速組織專家會商認為,這次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使全國大部分冬麥區旱情明顯緩解,進一步增強了小麥再奪豐收的信心,這緩解了市場恐慌情緒。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來到小麥重要產區河南、山東訪專家、走農戶、看麥田,專家們普遍認為,由于抗旱能力提高、良種良法配套推廣、農業科技大范圍應用以及這次有效降水,如果后期沒有嚴重災情,今年小麥仍有希望豐收。
河南、山東兩個主產省的小麥播種面積均穩中有升,河南省增加50萬畝,山東省增加46.5萬畝。另外,據兩省農業部門統計,河南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6.7%,山東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5%左右。
此外,在水稻主產區,農民種植意向穩中有升。相關統計表明,今年黑龍江省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為20446萬畝,較上年增加131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4851萬畝,同比增加389萬畝;江蘇力爭粳稻種植面積比上年擴大150萬畝;江西預計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462.7萬畝,同比略增。
糧價仍存上漲壓力
盡管我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裕,夏糧生產形勢向好,但是糧食價格上漲壓力猶存。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對小麥、玉米、稻米價格后市進行了預測分析表明,糧食價格將進一步穩中有升。綜合專家們的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人工、化肥、農藥、種子、機械耕作等綜合種植成本剛性推高糧價。今年2月,國家將重要農資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50元,進一步引發市場對種糧成本上升的憂慮。
第二是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連續抬升,客觀上促使了糧價上漲。2006年以來,小麥托市價格一路上揚。今年2月9日,國務院決定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后的價格分別為三等早秈稻、中晚秈、粳稻分別為1.02元/斤、1.07元/斤、1.28元/斤,分別比上年提高0 .09元、0 .1元和0 .23元,其中,粳稻價格調整幅度將近22%。
第三,由于價格上揚,一些種糧大戶看漲惜售,部分企業搶糧,客觀上減少了市場供應量,客觀上推動了價格上漲預期。在山東聊城市茌平縣前趙村,種糧大戶趙以軍告訴記者,目前家里還存有6000多斤小麥,“往年這個時候就賣差不多了,今年價格可能還會漲,所以想再等等。”
此外,國際糧價上揚,對國內雖然影響不大,但仍有一定傳導作用,給游資炒作留下了空間。
糧食安全面臨三大隱憂
盡管從目前看,我國糧食生產有望豐收,市場總體穩定,但今年糧食保供穩價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隨著糧食金融屬性增強,市場投機炒作增多;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部分品種供需缺口加大;此外,調控執行主體利益多元,責權落實仍需明晰也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憂,亟待引起關注和重視。
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
近年來,隨著糧食價格的逐步走高和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糧食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甚至被人稱之為“白金”,投機炒作也應運而生。今年春節前后小麥期貨如“過山車”般的急漲急跌便是典型。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春節后首個交易日,小麥期貨單日沖破3000元大關。在兩個交易日后,又沖至最高3110元,當日成交量接近百萬手,幾乎是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三倍。緊接著,隨著小麥主產區大面積普降強喜雨,旱情警報解除。小麥市場上的旱情炒作題材立即淡化、獲利資金紛紛撤離,小麥期貨隨后持續下跌,一度跌至月內低點2821元。
劉正敏認為,資本對糧食的投機行為十分明顯。
合肥國家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副總經理葛亮指出,前不久,美國小麥期貨也在中國干旱題材炒作下,創下30個月來的新高。這說明我國小麥期貨已經有明顯跟著外盤走的苗頭,存在投機資本涌入了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價格的跡象。“(這)已經開始撼動過去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主要糧食產品市場了。”葛亮警告說
記者調查還發現,在糧價上漲預期的推動下,糧食現貨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從事小麥加工的企業負責人的企業里,記者看到他去年收購“囤積” 至今的糧食。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他庫存的約3000萬斤算,去年他收的價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動資金不到2800余萬元。而現在,這些糧食已經漲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時間,凈賺420萬元。
地方“抓糧”動力依舊不足
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走訪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糧食品種供需缺口加大的現象。
黑龍江省五常市委書記 裴 君說產糧大縣在農業生產上投入很大,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地方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可以說產糧大縣市往往都是財政窮縣市,GDP排名都靠后。“生產糧食對地方財政基本沒有貢獻,我要面臨的是2.4萬財政供養人口,每年沒有七八億元根本運轉不了。” 裴 君說“前兩年我們被國家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縣,給了不到5000萬元的獎勵性資金,實在杯水車薪。”
一些糧食產區的基層干部表示,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太低,甚至出現糧食產量越高、財政負擔越重的矛盾。在現有的考核激勵條件下,有的地方官員不得不從地方經濟發展角度考慮加快發展工業化。
盡管我國目前主要糧食品種庫存充裕,但仍需警惕個別品種供求缺口擴大與國際糧價炒作傳導的影響。葛亮表示,據估計,今年我國粳稻產需缺口較大;隨著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大,玉米供給缺口逐步顯現,2010年我國玉米品種已經出現近五年來首次凈進口;大豆產需缺口也很大,仍需大量依賴進口。
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目前涉及國家糧食調控執行主體既有各級政府,又有中儲糧、中糧、華糧等國家指定的大型糧食企業。采訪中一些基層糧食行政部門反映,地方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中儲糧等企業在糧食調控中的權責亟待理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從去年到今年糧食調控執行看,確實值得反思。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市場被自己搞亂了。當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經影響到了調控層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目前玉米品種的調控為例,由于前期國家禁止中儲糧入市收購,加之原有庫存不斷投放市場,東北玉米主產區出現嚴重空庫狀況。在發現問題后,國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臺文件要求中儲糧迅速入市收購,補充庫存,但從目前調控執行情況看,補庫效果并不理想。
而這背后則突出暴露出調控執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業等不同執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比如,對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響地方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玉米深加工企業來說,酒精、淀粉的高額加工利潤促使他們難以遏制繼續加工生產的沖動,這些將直接影響到調控政策的貫徹執行。而國家調控目標缺乏明確的監管問責機制,也使得目前調控落實乏力。
理順調控 抑制炒作
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流通和調控中出現的隱憂,有關專家和基層農業干部認為,應從加強糧食信息權威發布、抑制市場炒作行為,理順現有調控體系、暢通糧食產銷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形成農業補貼“拳頭”效應等方面采取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盡快建立權威信息發布平臺
安徽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許維彬等人建議,鑒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具有特殊性,應加快我國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產品的生產價格信息發布體系。可明確由權威部門、權威的糧食交易市場作為大宗農產品產量、供求、價格等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定期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一旦出現異常波動,加大信息發布密度和權威解讀,避免不負責任的媒體或研究機構因為沒有權威信息來源而做出的猜測解讀,誤導市場。
理順調控體制,完善產銷合作機制
基層干部及專家建議,對糧食調控應盡快厘清各執行主體的權責,明晰分工。
加強調控載體建設,完善調控應急機制是當務之急。浙江省糧食局副局長朝鶴忠認為,當前糧食購銷、加工網點是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載體,應重點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糧食加工、購銷企業,服從成品糧油供應的宏現調控需要。
安徽省糧食局副局長劉惠提出,主產區糧食生產投入大、收益少,經濟發達的糧食主銷區可以支持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流通,對主產區提供利益補償,承擔應盡的糧食安全責任。建議中央設立“糧食產業扶持資金”,主要是在主銷區征收,根據糧食主產省每年銷往省外糧食數量,通過轉移支付支持主產區,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和流通。
創新經營機制,強化穩產增產能力
安徽省淮北市市委書記畢美家說,持續穩糧增糧離不開適應當前新形勢下農村的土地經營、農業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變化,創新經營機制,挖掘增產潛力。他認為,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經營道路,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給集約化經營帶來很多阻力。應該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土地使用權長期化,在堅持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下,允許土地使用權自由流轉。對于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社保等措施為他們套一個“救生圈”,讓種糧農民有高收益,進城農民無后顧之憂。
不少基層干部還建議,應盡快落實一號文件,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
糧食安全堅持“以我為主”
作為重要戰略性物資的糧食,怎么重視都不過分,時時刻刻都要確立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
確立“以我為主”的戰略觀,首要的是客觀分析形勢,解決難題,而不能自亂陣腳。今年初在“七連增”的背景下,一些機構鼓吹“糧食威脅”論,便不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最近的調研表明,盡管遭遇“南凍北旱”等不利因素,但我國的糧食安全總體形勢仍比較平穩,總體不會出現大的糧食市場缺口。
然而,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不能因為以前的成就而一勞永逸。比如,今年玉米供應就出現偏緊的狀態,其原因在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玉米淀粉、飼料價格高漲的高額利潤驅使,不少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抬高收購價格搶購玉米。國家為平抑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拋售儲備玉米。由于深加工企業出價大大高于國家規定的收儲價格,大量玉米不斷流向深加工企業,使得國家儲備在補庫時一度“無糧可收”,國家調控面臨無糧可用的危險境地。這會直接導致玉米及下游產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并可能引發小麥等替代品價格和市場的連鎖反應。
這就是一個新矛盾,即企業超額利潤、地方財政效益與國內糧食安全之間的一場博弈。各路資本競逐糧食市場,糧食被賦予了投機屬性;國家大糧商進入國內市場,威脅民族糧食加工企業的生存。這種種問題,都對新時期的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此,如何建立靈敏的市場調控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最為根本的是培育我國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當看到,當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欠賬還有很多,應盡快把今年的“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夯實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
在外資進入國內糧食市場問題上,應當加快培育民族“航母型”企業,增強國家糧食調控能力,鼓勵和保護一些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保持清醒,冷靜應對,以我為主,才能保證糧食安全,保證不受制于人。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通過走訪我國各大糧食市場和糧食主產區生產部門了解到,盡管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路飆升,但其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今年2月底以來,我國北方糧區旱情明顯緩解,夏糧豐收在即,我國糧食產銷總體形勢樂觀。但是,由于成本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糧價仍將穩中有升。分析認為,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三大隱憂,一是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二是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三是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國內糧食供求形勢究竟如何?通過走訪全國各大糧食批發市場以及全國重要糧食產區的生產部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國際高糧價對國內糧市的傳導效應有限。此外,由于我國糧食庫存整體充裕,整體糧食市場恐慌情緒已明顯趨緩。但由于柴油、農資、人工成本增加及流動性充裕等因素影響,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國際糧價飆升的傳導效應有限
國際糧價飆升、游資炒作成為引發人們對國內糧食市場安全擔憂的一大因素,這在期貨市場有明顯反應。而在現貨市場,由于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關聯度不高,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有一定傳導作用,但是整體影響不大。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首席分析師劉正敏認為,國內2010年進口小麥121.87萬噸,而2010年國內小麥產量為2283億斤;大米累計進口36.6萬噸,累計出口59.6萬噸,大米屬于凈出口狀態,而2010年稻谷產量為3886億斤;2010年玉米進口量為157 .21萬噸(31.4億斤),而2010年玉米產量為3315億斤。通過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這幾種主糧的進口量相對很小,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比較有限。
分析師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七連增”,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所以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總體穩定。
不過,在三大糧食品種中,玉米存在供需緊張。中儲糧的相關數據表明,玉米供需關系偏緊,出現了玉米庫存嚴重不足,市場需求旺盛。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經理李長軒說,不到一年時間幾乎用掉了此前的儲備。最近國家又下達了1200萬噸的玉米補庫任務,但是到2月底,只收購了100萬噸左右。
夏糧豐收在即
2月25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長時間明顯降水過程。農業部迅速組織專家會商認為,這次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使全國大部分冬麥區旱情明顯緩解,進一步增強了小麥再奪豐收的信心,這緩解了市場恐慌情緒。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來到小麥重要產區河南、山東訪專家、走農戶、看麥田,專家們普遍認為,由于抗旱能力提高、良種良法配套推廣、農業科技大范圍應用以及這次有效降水,如果后期沒有嚴重災情,今年小麥仍有希望豐收。
河南、山東兩個主產省的小麥播種面積均穩中有升,河南省增加50萬畝,山東省增加46.5萬畝。另外,據兩省農業部門統計,河南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6.7%,山東省小麥一、二類苗占比約為85%左右。
此外,在水稻主產區,農民種植意向穩中有升。相關統計表明,今年黑龍江省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為20446萬畝,較上年增加131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4851萬畝,同比增加389萬畝;江蘇力爭粳稻種植面積比上年擴大150萬畝;江西預計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462.7萬畝,同比略增。
糧價仍存上漲壓力
盡管我國糧食庫存比較充裕,夏糧生產形勢向好,但是糧食價格上漲壓力猶存。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對小麥、玉米、稻米價格后市進行了預測分析表明,糧食價格將進一步穩中有升。綜合專家們的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人工、化肥、農藥、種子、機械耕作等綜合種植成本剛性推高糧價。今年2月,國家將重要農資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50元,進一步引發市場對種糧成本上升的憂慮。
第二是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連續抬升,客觀上促使了糧價上漲。2006年以來,小麥托市價格一路上揚。今年2月9日,國務院決定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后的價格分別為三等早秈稻、中晚秈、粳稻分別為1.02元/斤、1.07元/斤、1.28元/斤,分別比上年提高0 .09元、0 .1元和0 .23元,其中,粳稻價格調整幅度將近22%。
第三,由于價格上揚,一些種糧大戶看漲惜售,部分企業搶糧,客觀上減少了市場供應量,客觀上推動了價格上漲預期。在山東聊城市茌平縣前趙村,種糧大戶趙以軍告訴記者,目前家里還存有6000多斤小麥,“往年這個時候就賣差不多了,今年價格可能還會漲,所以想再等等。”
此外,國際糧價上揚,對國內雖然影響不大,但仍有一定傳導作用,給游資炒作留下了空間。
糧食安全面臨三大隱憂
盡管從目前看,我國糧食生產有望豐收,市場總體穩定,但今年糧食保供穩價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隨著糧食金融屬性增強,市場投機炒作增多;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部分品種供需缺口加大;此外,調控執行主體利益多元,責權落實仍需明晰也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憂,亟待引起關注和重視。
糧價上漲預期推升投機風險
近年來,隨著糧食價格的逐步走高和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糧食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甚至被人稱之為“白金”,投機炒作也應運而生。今年春節前后小麥期貨如“過山車”般的急漲急跌便是典型。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春節后首個交易日,小麥期貨單日沖破3000元大關。在兩個交易日后,又沖至最高3110元,當日成交量接近百萬手,幾乎是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三倍。緊接著,隨著小麥主產區大面積普降強喜雨,旱情警報解除。小麥市場上的旱情炒作題材立即淡化、獲利資金紛紛撤離,小麥期貨隨后持續下跌,一度跌至月內低點2821元。
劉正敏認為,資本對糧食的投機行為十分明顯。
合肥國家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副總經理葛亮指出,前不久,美國小麥期貨也在中國干旱題材炒作下,創下30個月來的新高。這說明我國小麥期貨已經有明顯跟著外盤走的苗頭,存在投機資本涌入了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價格的跡象。“(這)已經開始撼動過去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主要糧食產品市場了。”葛亮警告說
記者調查還發現,在糧價上漲預期的推動下,糧食現貨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從事小麥加工的企業負責人的企業里,記者看到他去年收購“囤積” 至今的糧食。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他庫存的約3000萬斤算,去年他收的價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動資金不到2800余萬元。而現在,這些糧食已經漲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時間,凈賺420萬元。
地方“抓糧”動力依舊不足
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走訪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糧”動力依舊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糧食品種供需缺口加大的現象。
黑龍江省五常市委書記 裴 君說產糧大縣在農業生產上投入很大,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地方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可以說產糧大縣市往往都是財政窮縣市,GDP排名都靠后。“生產糧食對地方財政基本沒有貢獻,我要面臨的是2.4萬財政供養人口,每年沒有七八億元根本運轉不了。” 裴 君說“前兩年我們被國家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縣,給了不到5000萬元的獎勵性資金,實在杯水車薪。”
一些糧食產區的基層干部表示,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太低,甚至出現糧食產量越高、財政負擔越重的矛盾。在現有的考核激勵條件下,有的地方官員不得不從地方經濟發展角度考慮加快發展工業化。
盡管我國目前主要糧食品種庫存充裕,但仍需警惕個別品種供求缺口擴大與國際糧價炒作傳導的影響。葛亮表示,據估計,今年我國粳稻產需缺口較大;隨著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大,玉米供給缺口逐步顯現,2010年我國玉米品種已經出現近五年來首次凈進口;大豆產需缺口也很大,仍需大量依賴進口。
糧食調控各主體權責定位亟待理順
目前涉及國家糧食調控執行主體既有各級政府,又有中儲糧、中糧、華糧等國家指定的大型糧食企業。采訪中一些基層糧食行政部門反映,地方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中儲糧等企業在糧食調控中的權責亟待理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從去年到今年糧食調控執行看,確實值得反思。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市場被自己搞亂了。當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經影響到了調控層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目前玉米品種的調控為例,由于前期國家禁止中儲糧入市收購,加之原有庫存不斷投放市場,東北玉米主產區出現嚴重空庫狀況。在發現問題后,國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臺文件要求中儲糧迅速入市收購,補充庫存,但從目前調控執行情況看,補庫效果并不理想。
而這背后則突出暴露出調控執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業等不同執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比如,對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響地方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玉米深加工企業來說,酒精、淀粉的高額加工利潤促使他們難以遏制繼續加工生產的沖動,這些將直接影響到調控政策的貫徹執行。而國家調控目標缺乏明確的監管問責機制,也使得目前調控落實乏力。
理順調控 抑制炒作
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流通和調控中出現的隱憂,有關專家和基層農業干部認為,應從加強糧食信息權威發布、抑制市場炒作行為,理順現有調控體系、暢通糧食產銷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形成農業補貼“拳頭”效應等方面采取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盡快建立權威信息發布平臺
安徽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許維彬等人建議,鑒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具有特殊性,應加快我國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產品的生產價格信息發布體系。可明確由權威部門、權威的糧食交易市場作為大宗農產品產量、供求、價格等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定期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增加市場透明度。一旦出現異常波動,加大信息發布密度和權威解讀,避免不負責任的媒體或研究機構因為沒有權威信息來源而做出的猜測解讀,誤導市場。
理順調控體制,完善產銷合作機制
基層干部及專家建議,對糧食調控應盡快厘清各執行主體的權責,明晰分工。
加強調控載體建設,完善調控應急機制是當務之急。浙江省糧食局副局長朝鶴忠認為,當前糧食購銷、加工網點是調控糧食市場的重要載體,應重點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糧食加工、購銷企業,服從成品糧油供應的宏現調控需要。
安徽省糧食局副局長劉惠提出,主產區糧食生產投入大、收益少,經濟發達的糧食主銷區可以支持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流通,對主產區提供利益補償,承擔應盡的糧食安全責任。建議中央設立“糧食產業扶持資金”,主要是在主銷區征收,根據糧食主產省每年銷往省外糧食數量,通過轉移支付支持主產區,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和流通。
創新經營機制,強化穩產增產能力
安徽省淮北市市委書記畢美家說,持續穩糧增糧離不開適應當前新形勢下農村的土地經營、農業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變化,創新經營機制,挖掘增產潛力。他認為,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集約化經營道路,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給集約化經營帶來很多阻力。應該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土地使用權長期化,在堅持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下,允許土地使用權自由流轉。對于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社保等措施為他們套一個“救生圈”,讓種糧農民有高收益,進城農民無后顧之憂。
不少基層干部還建議,應盡快落實一號文件,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
糧食安全堅持“以我為主”
作為重要戰略性物資的糧食,怎么重視都不過分,時時刻刻都要確立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
確立“以我為主”的戰略觀,首要的是客觀分析形勢,解決難題,而不能自亂陣腳。今年初在“七連增”的背景下,一些機構鼓吹“糧食威脅”論,便不符合客觀規律。我們最近的調研表明,盡管遭遇“南凍北旱”等不利因素,但我國的糧食安全總體形勢仍比較平穩,總體不會出現大的糧食市場缺口。
然而,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不能因為以前的成就而一勞永逸。比如,今年玉米供應就出現偏緊的狀態,其原因在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玉米淀粉、飼料價格高漲的高額利潤驅使,不少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抬高收購價格搶購玉米。國家為平抑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拋售儲備玉米。由于深加工企業出價大大高于國家規定的收儲價格,大量玉米不斷流向深加工企業,使得國家儲備在補庫時一度“無糧可收”,國家調控面臨無糧可用的危險境地。這會直接導致玉米及下游產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并可能引發小麥等替代品價格和市場的連鎖反應。
這就是一個新矛盾,即企業超額利潤、地方財政效益與國內糧食安全之間的一場博弈。各路資本競逐糧食市場,糧食被賦予了投機屬性;國家大糧商進入國內市場,威脅民族糧食加工企業的生存。這種種問題,都對新時期的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此,如何建立靈敏的市場調控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最為根本的是培育我國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當看到,當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欠賬還有很多,應盡快把今年的“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加大在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夯實糧食穩產增產的基礎。
在外資進入國內糧食市場問題上,應當加快培育民族“航母型”企業,增強國家糧食調控能力,鼓勵和保護一些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保持清醒,冷靜應對,以我為主,才能保證糧食安全,保證不受制于人。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