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攝譜學術里的儀器儀表運用的探討
一、社會科學中是否有科學儀器
筆者將對科學儀器予以重新界定,科學儀器包括狹義的科學儀器和廣義的科學儀器兩部分―――狹義的科學儀器,即按照通常的理解,指由于科學研究的需要,在儀器制造廠以標準化方式批量生產出來,而后被自然科學家應用到科學實踐活動中,出于研究自然界的目的而對其進行觀察和實驗所使用的工具;廣義的科學儀器是指不僅包括上述作用于自然的、看得見、摸得著、有形狀、有氣味的實物工具,而且也包括非標準化生產的,由社會科學家以研究社會問題為目的,被應用于社會現象中起到輔助作用的有形或無形事物。
從科學儀器的狹義和廣義的兩部分的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科學儀器不僅存在于我們通常理解的自然科學領域中,而且社會科學中也同樣要用到科學儀器。社會科學中的儀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硬件,如心理學中的測謊儀、動覺方位辨別儀、反應時測定系統、皮膚電測試儀、動作穩定測試儀、雙手調節器、記憶儀等等幾十個品種;另一類是軟件,如社會學中的量表、社會調查問卷、統計軟件(SPSS)、統計局的報告圖表等等。這些社會科學儀器也同樣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測謊儀可以作為案件調查的手段,為公安機關提供線索;心理學的各種儀器可以在治療各種心理疾病時起到輔助作用。然而在看到這些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注意它們的弊端,由于其自身和外部原因,它們也會導致“測不準”。
二、科學儀器的客體定位
科學認識活動有自己的構成要素,目前學術界一般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科學認識活動包括三要素―――“理論、實驗、儀器以彼此匹配的方式演進和相互維護……”,①將科學儀器作為三要素中的一種即科學認識的工具來看待。此時,科學儀器從儀器制造廠生產出來后,應用于科學研究,很少(甚至從不)對其精確性進行校對,殊不知,即便是同一個儀器制造廠、同一條流水線、同一批次出廠的儀器,各自的性能也有差異。第二種觀點認為:“其三要素是―――主體要素、客體要素、工具要素,這些要素同生并存、互相依傍、相互作用,構成科學認識活動動態發展的框架。”
②主體要素指科學活動認識的主體是科學工作者,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科學工作者個人和科學共同體;客體要素即科學認識的對象是自然界;工具要素即科學認識的手段。
以上兩種關于科學認識活動的構成論都將科學儀器放在了主體和客體之間,起到了工具、橋梁的作用。筆者比較贊同第二種,但認為有兩點需要補充。第一,筆者認為科學認識活動的構成三要素并不是純粹客觀的,它們都要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運作。科學儀器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能否得出研究對象的客觀的真實的屬性與社會要素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就主體要素來說,科學工作者在科學知識的創造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但其主體地位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無時無刻不處于社會關系的網絡中,因此其主體地位也要受各種各樣的社會因素的影響,由此科學家個人必將把這種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轉嫁到科學研究中,勢必會對科學研究產生不客觀的結果。其中社會要素包括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如主體的價值觀、個人性格、生活和工作經歷、運氣、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等等。第二,傳統的科學認識僅僅將自然界作為客體,筆者認為不免有些狹隘,前文已經說過,科學不僅應包括自然科學,也應包括社會科學,因此科學認識活動的客體要素不僅是自然界,也應包括社會,自然界有較大的空間性和充裕的時間,而社會現象相對于自然界存在更多的不穩定因素,且這些不穩定因素的變動率也更快,對社會規律的把握較之對自然界的把握更為不易,以上兩點說明社會因素對科學研究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儀器作為工具時是連接主客體之間的橋梁,因此它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及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它所顯示的現象就不符合實驗對象真實的本質,此時若再將其呈像結果看成是絕對可靠的,就有悖于科學求真的本質。故把科學儀器僅僅當作工具來看待還遠遠不夠,更應將其放在客體的位置去研究、剖析,因而科學儀器不僅簡單地起到中介的作用,而且其存在和使用會對科學結論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對其使用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受各種因素制約干擾的。
三、作為客體的科學儀器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我們可以將儀器產生的假象歸做儀器誤差的一種,但并不是所有的誤差都屬于假象的范圍,當誤差超過了允許范圍時,儀器假象自然就產生了。在儀器計量誤差理論中對儀器誤差有其規定“儀器誤差是由儀器和量具產生的誤差,主要是儀器制造時所用的元件、零件的加工和裝配,以及寄生參數的影響所造成的,定度時標準儀器本身的誤差,以及定量方法等也是產生儀器誤差的原因。”③這是從自然科學角度來規定儀器誤差的,實際上由于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社會科學中的科學儀器的波動和不確定性比自然科學儀器更大,社會科學中的儀器更有理由成為科學認識的客體。下文將對作為客體的儀器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情況予以闡述。
(一)儀器自身設計缺陷
從前文對社會科學中儀器的分類可以看出,社會科學中科學儀器的應用范圍相當廣泛,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等都需要儀器的參與。這里首先以社會學為例,社會調查“問卷是社會調查中用來收集資料的工具,一種類似于體溫表、測力器、磅秤、米尺那樣的工具,只不過與這些工具不同的是,問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而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和社會特征的,它所收集的則是有關社會現象和人們社會行為的各種資料。”
④問卷自身性質和設計優劣都會影響社會調查的進程和結果。問卷結構由四部分―――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及答案、編碼及其他資料構成,其中問題及答案是問卷的主體,包括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前者的主要缺陷是“資料難于編碼和統計分析,對回答者的知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一定要求,填答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還可能產生一些無用的資料。”
⑤后者的缺陷主要是“資料失去了自發性和表現力,回答中的一些偏誤也不易發現。”
⑥問卷設計要通俗易懂,如果格式復雜、問題抽象、語言晦澀,被調查者就很難讀懂;問卷設計呆板、形式雜亂,被調查者就會產生反感、置之不理;問卷對調查的目的、內容、意義解釋不夠時,被調查者就不會積極合作。
(二)實驗者的自身缺陷
“實驗者應當是現象的攝影師,他的觀察應當如實地反映自然。他應當毫無成見地進行觀察;觀察者的精神應當處于消極地位,也就是說他應當沉默不語,他聽取自然,依據自然界的敘述而聽寫。”
⑦然而在現實的實驗中,情況卻遠非如此。從實驗過程本身來說,實驗自始至終都是由實驗者全程控制的,因此,實驗者從生理到心理的每一個細小的謹慎或失誤都會直接決定實驗呈像的真實度。
實驗基礎主義的基本思想認為“科學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實驗在科學理論和假說中起主導作用;實驗具有可靠性。”
⑧而西歐的建構主義者否定或貶低自然界對科學的作用,而夸大社會因素的作用,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科學界人們社會交往的產物,科學知識是人們社會性地構造或建構出來的。一些建構主義的科學社會學家考察了科學工作人員在實驗室中是怎樣交往的,科學論文是怎樣在這些交往中產生的。“……強調人工環境和偶然性因素在知識生產中的作用。他們認為科學知識是建立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的,科學事實是在實驗室中得出的,而實驗室本身就是一種人工環境。一個實驗室使用哪一種儀器,使用什么材料、使用何種藥品,使用溫度多高的水,所有這些都是人為的結果,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建立在這些人為因素上的科學事實只能是人工事實,而建立在科學事實基礎上的科學知識也只能是人工制造、構造、甚至編造、捏造的結果。”
⑨此觀點雖有偏頗,沒有看到事物的兩面性,夸大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完全否定了科學實驗的客觀性,但從另一側面看其所述也很有道理,它強調了社會因素在科學實驗中的巨大作用,實驗者對儀器的每一步操作,稍微摻雜一絲外界干擾或主觀性就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真實。
實驗者自身缺陷包括兩方面,一是自身客觀條件,如實驗者對該領域的知識掌握程度、實驗技術熟練程度、實驗過程中對待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二是影響實驗者的非理性和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影響科學認識早在默頓就已研究過,默頓于1938年出版了著名專著《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探討的就是科學社會史(外部史)的問題。此專著論述了科學中的課題選擇和研究領域怎么樣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轉移的。默頓說明了在17世紀的英格蘭科學家們所選擇的課題怎樣受當時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經濟和軍事的影響,“是什么樣的社會學因素(如果存在這些因素的話)影響著從一門科學向另一門科學、從一個技術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興趣轉移?”
⑩“……應該從各種社會學狀況的結合中、從種種道德的、宗教的、美學的、經濟的以及政治的條件的結合中去尋找……”。科學家的研究興趣、情緒、個人性格、運氣、工作的滿意度、實驗設計的自由度(包括是否受到科學共同體或政府的財政和政治控制、論證的項目是否與社會公共利益沖突等)等等。所有這些主客觀因素都會對實驗者產生影響,進而決定實驗結果的真實度。
(三)被試的障礙
被試的客觀上的障礙主要是指被調查者自身能力、條件限制所產生的障礙,如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等等的限制,對這樣的被調查者,問卷調查就是不可行的。調查者經常會問一些被調查者過去的經歷或生活問題,如年收入、月生活費等等,如果被調查者記憶困難或從不計算支出數目等客觀情況,那么就會放棄填答,從而降低調查問卷的回收率,最終影響調查質量和真實度。被試的主觀意愿是非常關鍵的,社會調查本來就是涉及到人與人關系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如果被調查者主觀不合作,那么即便問卷設計得再出色,也是徒勞的。由于問卷設計問題,被調查者會在心理上對問卷產生各種不良反應,尤其當問題涉及到個人隱私等敏感性內容時,被調查者就會產生抵制情緒。又如心理學中的心理療法,可以采用儀器或者談話的方式治療心理疾病,如果患者本身主觀上不信任、不合作,那么心理醫生的治療也同樣進行不下去。
(四)預設理論的合理性
預設理論能否成立是進行一切實驗的大前提,如果理論不能成立或者是在一個錯誤的理論指導下的實驗,其結果只能是假象。“后科學哲學提出,判決性的實驗都屬于傳統科學哲學的虛構。”中國糧油儀器網 http://www.pc2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