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儲備規模的變化與政策取向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07-04-28 閱讀次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一、問題的提出
在糧食需求不斷增長的長期趨勢下,我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以保障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同時更為靈活地借助貿易手段實現國內糧食市場的總量與結構平衡。但1978年以來糧食產量與價格仍然出現數次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波動,并且有些價格波動似乎與理論預期的方向并不一致。特別是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年低于歷史最高峰10%甚至更多而凈進口也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市場供應并沒有出現短缺,到2003年年底以前糧食市場價格都沒有上升。這一現象通常被解釋為農民存糧逐漸釋放的結果。顯然,糧食儲備量,包括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在糧食供應和市場價格的變動中發揮著重要調節作用。估算包括農民存糧在內的糧食儲備總量及其變動,有助于預測今后若干年內糧食總供給和市場價格的可能變化趨勢,從而制定更有效的生產、儲備和進出口政策。
目前不僅對農民存糧的數量及其變化缺乏令人信服的估計,對各級政府儲備規模及其變化同樣缺乏權威數據。因此,比較現實的途徑是考察包括農民和政府儲備的年度變動總量,即同時考察糧食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糧食供求平衡表的框架下估算糧食儲備的年際變動,進而計算糧食儲備存量的變化并分析糧食儲備總量及其變動對市場價格的影響。
遵循這一思路,本文運用糧食供求平衡表,通過一定的假設和約束條件模擬糧食的年度消費量,從而估算糧食儲備變動,在此基礎上分析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儲備變動與價格變動的關系,明確糧食儲備影響市場價格的機制,進而探討相關的糧食市場調控政策取向。
二、對我國糧食儲備數量的估算
現有的糧食平衡表都是利用糧食生產、消費和貿易的統計數據構建的(公式1),經過調整,儲備變動量作為平衡項,即其他各項抵消以后的余值(公式2)。
年初糧食儲備總量+當年糧食生產總量+當年糧食進口總量=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當年糧食出口總量+年末糧食儲備總量(1)
當年糧食儲備變動量=糧食產量+凈進口量-消費總量(2)
(一)估算糧食消費和儲備數量的原則、假設和約束條件
在實際計算過程中,糧食總產量與進出口總量的數據取自于統計年鑒等權威資料可以認為基本準確。但是,消費數據出于不同的來源和估算結果,各種研究的差異很大。首先,生活消費的數據一般根據城市和農村住戶調查得到的人均資料推算,不僅人均消費數據的調查數據因統計口徑、計量單位等因素與生產統計存在系統誤差,而且存在城鄉居民住戶的記賬誤差、適用城鄉人口總數及其比例等問題。其次,生產性消費的數據估算更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如糧食實際播種面積與實際播種量、畜牧業和漁業的產量及飼料轉化率、消耗糧食的工業品產量及糧食利用率,等等。再加上從田頭到餐桌各環節的損失總量難以估計,糧食消費總量的分類估計可能與實際不符,存在很大偏差。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年度糧食庫存變動必然也有很大偏差。
上述情況說明,在現有條件下分類估計糧食消費存在一定困難,不一定能達到我們所希望的準確程度。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根據一定假設條件估算消費總量在不同時期的增長率,結合對庫存變動的假設,在糧食平衡表的框架內同時模擬糧食消費總量和庫存總量的變化。通過這種簡單但可能有效的途徑,也許可以對估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糧食消費總量的變化以及凈進口的需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具體假設如下:
假設1:糧食消費具有穩定增長的趨勢,但增長速度在不同時期有所區別,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消費(包括口糧和飼料糧)增長速度不同。參考住戶調查提供的數據,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人均食品消費量增長很快,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增長速度逐漸下降,進入90年代以后基本停滯。因此,結合人口增長狀況,下面的模擬中假定糧食消費總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在1978-1984年期間為3%~4%,1985-1990(或1993)年期間為2%,以后降為1%。
假設2:糧食儲備規模在一定條件下會顯著影響糧食價格,因而可以從價格的顯著變化推論儲備存量(包括農戶儲備總量)已經發生的變化。如果連續數年糧食儲備的規模持續下降,糧食市場價格就可能大幅度上升,而且這種上升不能完全用產量的變化加以解釋;反過來,糧食儲備量數年的持續增長則可能導致市場糧價大幅度下降,盡管糧食產量并未顯著增加。因此,1978~1984年期間糧食庫存總量應當顯著上升,導致1984年出現賣糧難和1985年實行糧食合同定購;到1993-1994年糧食庫存應當出現明顯下降,從而引發連續3年糧食收購價格上升(累計達100%)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實施;到1996年糧食儲備總量應當再次大幅度增長,從而導致1996年年底糧食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1996年以后應當有相當一段時間糧食儲備繼續增長或保持在高水平上,以致糧食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到2003年年底,糧食儲備總量已明顯減少,也許已經下降到1993年水平,因而再次出現類似1993年年底曾發生過的糧價大幅度上升。
1993年和2003年兩年年底都經歷了糧食市場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如果假定市場價格反映了包括庫存總量在內的供求關系,也許可以暫且假定這兩個時點上的全國庫存總量比較接近;糧食市場價格1993年年底大幅度上升,而1996年年底大幅度下降,應當可以認定這三年期間的總供給(生產+進口)遠遠大于總需求(消費+出口),因而庫存總量大幅度增加。如果能夠假定糧食的國內總消費量大體穩定或穩步增長,同時假定糧食產量統計數據基本可靠,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有限的假設,結合向過去年份的延伸,經過反復修正,在宏觀層面上近似地勾畫出過去若干年的糧食平衡表,推算出年度庫存總量的變化,甚至粗略估計出現有庫存總量。
根據上述假設,模擬步驟描述如下,且模擬結果應當滿足下列約束條件:(1)2003年年底與1993年年底糧食儲備總量大體相等,表明10年當中生產和進口總量等于消費和出口總量;按照1%的消費年增長率,可以估算這10年期間各年度消費總量、儲備變動總量和累計儲備變動;1993年到1996年期間儲備總量應當明顯增加,其后仍有數年持續增長,然后大幅度下降。(2)從1990年(或1993年)向后根據對糧食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的不同假設倒推各年度消費總量和儲備變化,1978—1984年期間儲備應當大幅度增長,隨后幾年則明顯減少,再以后若干年變化不大,而1993年前后有明顯下降。
(二)糧食消費和儲備變動的模擬估算結果
根據前面的描述,估算糧食消費的儲備變動的基礎數據是糧食生產和進出口數量。
在上面提出的各種假設的基礎上,我們假設了兩種模擬方案:
方案一:糧食消費增長速度1978-1984年為3%,1985-1993年為2%,1994年后為1%。
方案二:糧食消費增長速度1978—1984年為4%,1985—1990年為2%,1990年后為1%。
根據表1的數據和設定的模擬條件,1978-2004年期間我國糧食消費和儲備變動數量的模擬結果列在表2中。
表1 1978--2004年中國糧食產量與進出口數據(萬噸)
注:進出口數據中,1996年及以前為“糧食”項目,沒有“谷物及谷物粉”,1997年及以后沒有“糧食”項目,只有“谷物及谷物粉”。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應當說,上述兩種模擬的基本假設都有相當的現實可能性。從估算年消費量的結果來看,第一種模擬方案1978年糧食消費總量高于第二方案1100多萬噸,但年均增長速度低1個百分點,因而到1982年時兩種方案的糧食年消費量持平;1983年以后變為第二種方案的年消費量更高,但1990年以后假定第一種方案的年消費增長率高于第二種方案,因而到1993年兩種方案的年消費量再次持平,以后始終保持相等。
從相應的年儲備變動量和累計儲備量來看,第二種方案在1983年以前的年度儲備增加量不僅明顯高于第一方案,而且累計儲備增加量數字過大,1983年達到9700多萬噸,似乎不太可能。但是,第一方案1983年以后累計儲備量增加更快,直至1992年儲備才略有下降,無法解釋為什么1993年年底糧食價格在儲備總量高達1.1億噸時突然下降40%。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模擬數字來看,總體上說第二方案似乎比較合乎實際,即在1984年達到高峰以后,1985年、1986年連續兩年明顯下降,以后則間斷下降,1993年、1994年接近底谷,然后迅速增長,1999年達到另一個高峰后,雖然連年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上,直至2004年才降至6700萬噸以下。當然,1978年以前應當已經積累了一定儲備。如果估計前夕所有環節的儲備總量之和在1000萬噸左右,那么上述各年的儲備累計量(及年初儲備總量)就應當增加l000萬噸,即2004年底應當在7700萬噸左右。
上述兩種模擬方案的主要區別在于對1978-1999年期間糧食總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的假設有所區別,對1993年以后的消費量及其增長率的假設沒有區別同時,由于對20世紀80年代累計儲備總量的估算有很大差別,因而對現有糧食儲備總量的估計值也有很大差別:前者超過1.3億噸,后者不到6700萬噸。從直覺上判斷,似乎第二方案的模擬結果更接近實際,至少近20年來的模擬數據可能更接近現實。
如果第二方案大體上反映了近10年來的實際狀況,那么,我國近期糧食(包含大豆)的年消費總量應當接近5億噸。近幾年糧食的總產量在4.5億噸左右,如果沒有更多的儲備可以動用且今后幾年糧食總產量保持在這一水平上,年凈進口總量將高達4000~5000萬噸,其中大豆(包括其他飼料類產品)和小麥(包括其他口糧類產品)大體上各占一半。由于近年來糧食總產量大大低于消費量,即使實際儲備總量仍然很大,可以繼續釋放一部分以補充當年供需缺口,但要不了幾年就不再有多余的儲備可供彌補當年產量的不足;供需之間的缺口只能靠擴大生產和增加進口來彌補。
當然,近幾年和今后若干年糧食消費總量(包括飼料和出口)的年增長率可能不到1%,實際總消費量也可能低于上述估計數字。但是,這只能說明供需缺口沒有上述估計的數字大,但缺口的存在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不能單純依靠儲備來彌補長期供應不足也應該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如果我國的糧食總產量恢復到每年4.7~4.8億噸,糧食和大豆的凈進口數量可能保持在每年2000~3000萬噸左右。如果今后總產量和總消費量的增長速度大體持平,那么,年凈進口數量就可能大體上保持在這一水平;如果總產量的年增長率低于消費總量的增長率,凈進口的數量就會增加,反之亦然。
三、糧食儲備數量變動與價格變動分析
按照經濟學理論,在需求函數基本穩定的條件下,商品的本期價格由本期供給總量決定,并引導下一期供給。糧食的市場供求大體上就是這樣。如果糧食儲備總量及其變化與價格呈現一定的反向變動關系,就可以結合儲備的變化趨勢更準確地模擬和預測今后糧食市場供求的變化趨勢,增加和完善平抑糧食價格波動的政策手段。
表2 糧食消費與儲備變動模擬(萬噸)
數據來源:根據表1的數據及上述假設計算。總供給為本年產量、凈進口與儲備量之和,假定1978年的儲備規模為1000萬噸。
表3 1978——2004年糧食價格與產量、儲備變動與總供給(萬噸)
注:糧食價格為以社會商品零售價格調整的糧食零售價格。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表4 糧食儲備與價格變化相關性
方案價格與當年儲備變化價格 與上年儲備變化價格 與前年儲備變化
方案1 -0.185 -0.530 -0.262
方案2 -0.156 -0.524 -0.304
數據來源:根據表3數據計算
方案1 -0.185 -0.530 -0.262
方案2 -0.156 -0.524 -0.304
數據來源:根據表3數據計算
在糧食產量既定的一個生產周期內,如果由于某種原因糧食價格上漲,增加糧食供給的途徑就是動用儲備和增加進口,其結果將降低儲備水平;較大幅度的漲價可能導致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的同時下降。如果及時平抑漲價的趨勢,即使下期產量有所增加,儲備水平也可能持續下降。反之,如果價格下降,則糧食儲備可能增加,一方面是政府補充儲備,更多地可能是民間儲備增加,表現出農民“賣糧難”的現象。
我們以糧食零售價格指數反映糧食價格,并用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剔除物價變動的影響,比較糧價與儲備的變動關系(表3)。糧食產量與上年價格具有一定的正相關,上年糧價漲跌對當年糧食生產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糧食儲備變化不僅是當年需求與產量、凈進口變化的結果,反映了當年的供求關系,還具有比較明顯的滯后效應,影響到其后幾年供求形勢,即儲備增加或減少的持續性與價格下降或上升密切相關。表4顯示,上年儲備變化對價格變化的影響最大,前年的影響也高于當年,說明儲備變化較長時間內影響著供求關系或價格。如果能主動地調整儲備規模而不是被動地進行即時的逆向調整,可能更有利于實現穩定糧食市場價格的目標。
考慮到我國糧食市場化的進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變化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儲備與價格的反向變動關系。按照模擬方案2,15年來我國糧食儲備變動分為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三個時期,第一、三兩個時期儲備持續下降,第二時期儲備上升,形成1994年、2004年兩個儲備低谷和1999年儲備高峰。而糧食價格變化可以分為1990-1996年、1997-2003年、2004年以來三個時期。可以推測,1995年、1996年儲備增加主要起到了補充恢復儲備規模的作用,以至價格從1996年年底才迅速回落,其后幾年儲備在價格低迷時不斷增加,而正是這幾年形成的超額儲備的逐漸釋放,保證了21世紀初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而價格仍在低位徘徊而沒有迅速上升。由此也可以預測,即使未來幾年我國保持較高的糧食產量,為了恢復已經處于歷史低位的儲備水平,糧價仍然有上升的可能。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取向
1.基本結論
根據前述對我國糧食儲備變動及其與價格變動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我國在1996-2002年期間一直保持糧食高額后備儲備總量(包括農戶余糧),是1997-2002年期間糧食市場價格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2)2003年以來我國糧食后備儲備總量已經下降到7000萬噸左右(按方案2結果,并假定原始儲備總量至少在1000萬噸左右),大約是當前一年產銷缺口的2倍;(3)我國目前糧食(包括大豆)的年消費總量接近5億噸,或至少在4.8~4.9億噸之間。因為自1995年以來積累的巨大儲備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糧食總產量保持在4.5億噸左右,包括大豆在內的凈進口數量將很快達到3000-4000萬噸;如果年產量恢復到4.7~4.8億噸的水平,以后的年產量的增長率與消費總量的增長率大體持平,年凈進口數量就可以維持在2000-3000萬噸。
根據上述判斷,如果儲備總量已經不能繼續滿足彌補供求缺口的巨額需要,與21世紀初相比,今后幾年內必須增加的本國生產和凈進口之和大約高達3000-4000萬噸。
2.政策含義
根據上述結論和判斷,我們提出下列政策建議:
(1)將國家掌握的糧食后備儲備的目標定位于調節年度間較大幅度的供應波動,即當年糧食總產量明顯低于長期年產量預期值時才動用后備儲備“抹平”供應的波動;盡量限制將后備儲備用于平抑當年價格波動,以免扭曲市場價格信號、刺激商業糧食儲運機構利用國家后備儲備作為商業周轉庫存甚至價格投機。
(2)統一糧食后備儲備體系的運行,特別是收儲和動用的決策權,確保糧食后備儲備用于適當的政策目標,減少糧食儲備體系運行的政策成本,提高糧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3)協調糧食儲備體系與糧食貿易的決策與運作,或者責成、授權糧食儲備體系作為獨立的糧食貿易機構相對獨立于正常的糧食商業進出口貿易,將國際市場作為另一種形式的儲備場所,通過協調國際貿易和國內儲備,統一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平抑國內糧食供應的波動,進一步降低政策成本同時又提高糧食安全保障程度。
(4)由于各種糧食儲備的總量很可能已經降低到一定水平,最近幾年特別要警惕國內供應可能出現較大缺口。在努力擴大國內生產的同時,有必要做好短期內擴大進口的各種準備工作,既避免儲運中可能出現的混亂,也避免臨時大幅度擴大進口可能導致的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劇烈上升。
(作者:苗齊鐘 甫寧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上一篇:關于發展糧食散運的調查與思考
下一篇:市場化條件下的糧食流通發展趨向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