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高于歐美
“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
“FDA公布的從中國扣留的食品中,絕大多數是因為標簽不合格被扣留,真正影響消費者健康的有毒有害產品非常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安全領域權威專家陳君石指出。
其實,即便是最近“中國食品威脅論”在美國媒體中大行其道,美國人的生活也沒有被這種論調打亂。
“避免中國食品幾乎是不可能的。”7月26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自由撰稿人薩拉?邦吉奧尼在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采訪時說。
“經過一年沒有中國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邦吉奧尼在其最新出版的《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中說。
2005年,邦吉奧尼動員全家人和她一起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驗。在這一年中,邦吉奧尼及家人試圖抵制包括食品在內的所有“中國制造”的產品,“這并非出于政治目的,我只是想了解經濟全球化對普通美國家庭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帶來的影響。”但當實驗結束后她發現,“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
最近10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食品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增長。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海產品和農產品價值達41億美元,而1995年,這一數字是8億美元。
美國人每天飲用的蘋果汁,有一半都來自中國。此外,還有大蒜、速溶咖啡、干果等。“就算你把冰箱里的蘋果汁拿出去,面包里的草莓醬也很可能來自中國。”邦吉奧尼說。
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負責人哈巴德則表示,盡管目前美國市場銷售的糖果中沒有一種標明“中國制造”,然而大多數糖果中,都至少有一種成分是從中國進口的。
路易斯安那州大學的約翰?漢密爾頓教授這樣總結美國人對“中國制造”的情緒:“中國已從一個弱者變成了一名勇士,我們熱愛他們,也害怕他們。中國已經成了我們有力的競爭對手,可我們又不得不擁抱他。”
中國食品比美國更合格
7月18日,新西蘭議會對中國出口食品安全問題展開辯論。辯論中,工黨政府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長安耐特?金指出,目前,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其國內食品安全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也聲明,他們沒有將中國列為食品安全問題重點關注國家。食品安全問題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到目前為止,新西蘭食品安全局一系列的檢測程序中,還沒有發現中國出口到新西蘭的食品殘留物超標。”
7月2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2006年度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成為各個國家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最佳注腳。報告指出,雖然對中國食品的抽檢率最高,但是中國食品的抽檢合格率達到99.42%,0.58%的不合格率則遠遠低于美國、歐洲——美國出口到日本的食品,不合格率為1.31%,歐洲為0.62%。
美國的食品加工企業出口到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中國質檢總局7月13日發布公告說,從美國進口到中國的肉制品的檢驗中,發現了致病的沙門氏菌污染、飼料添加劑和禁用獸藥等,禁停這些肉制品在中國的銷售,7家美國企業因此上了黑名單。
今年6月,深圳檢驗檢疫局從美國進口的一批凍雞肉產品中檢出克球酚超標;某美國供貨商輸華的柳橙果肉和特級杏脯中,被檢出細菌總數、霉菌和二氧化硫含量超標;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一柜來自美國的開心果仁進行查驗時,發現部分開心果已經腐爛變質,同時還截獲了有害生物臺灣乳白蟻。
7月,美輸華的某飲料被檢出添加劑“誘惑紅”超標,相關產品已做退貨處理。
前FDA資深官員卡爾?尼爾森認為,個別產品質量不佳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全球化促使商家尋找最便宜的商品,進口商要壓低商品價格,而出口商為了獲取訂單,會拼命壓縮成本;一旦監管出現漏洞,某些唯利是圖的出口商就會偷工減料以降低成本,這就為食品安全帶來隱患。
美國政府也一度受到美國本土食品安全的困擾,據FDA官方網站公布的數字,美國由食品傳染的疾病(食源性疾病)每年影響到250萬至3300萬美國人,這一惡劣情況促使克林頓政府于1997年發起“食品安全運動”,以遏制食源性疾病的蔓延。
食品安全不可能零風險
陳君石院士指出:“衛生部連續15年在全國30個省市每年一次對市場食品進行抽檢,用國家標準來衡量,15年以前的食品合格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六十,而現在達到了百分之九十。”
最近有關部門對食品進行的國家監督抽查結果顯示,一些重要的產品,如米、面、油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產品,合格率已經達到91.5%,一些果汁產品的合格率達到了97.5%。出口食品的合格率更高,今年上半年出口到美國、歐盟、日本的食品合格率分別達到了99.1%、99.8%和99.8%。
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李元平認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零風險,同樣,食品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合格。一批食品不合格,不能說所有的中國食品都不安全。”
“中國的食品安全管理越來越嚴格,而且食品的質量比過去提高得不是一星半點,尤其是2004年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施行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工作人員余宗喬說。
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就是為了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具備規定條件的生產者才允許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具備規定條件的食品才允許生產銷售的監管制度。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大的食品加工企業,如“康師傅”,不僅注重食品安全本身,他們對行業內各種標準的變化也時刻給予積極關注。按照業內的規矩,各種標準每隔5年要進行重新確認或修訂,每次大企業參與其中的熱情都非常高。
“1963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設立的食品標準委員會大力發展和制定世界食品安全標準,以此保護全世界公眾健康。目前中國食品行業在制定各項標準時,都在參照這一標準。”余宗喬說。
讓每條魚都帶“身份證”
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協調辦公室(以下簡稱“食品安全辦”)負責人唐云華介紹說,北京市食品安全辦下設了一個食品安全監測中心,職責就是進行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食品安全信息的篩選。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全部是碩士以上學歷,他們的工作就是每天監控國際上的42家網站,對各類食品安全信息進行詳細記錄,歸整后上報,中心對其中有害因素進行分析、統計。
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看出來哪個因素比較冒尖,再結合國內的情況,將國際、北京市、國內其他省市等三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如果兩個峰值重合,就可以認定當前危害的主要因素,就應該對此危害進行公示和發布。
“這些網站都是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官方網站,我們每周都會匯總一次國外網站上公布的召回信息。蘇丹紅事件就是我們從英國標準署的網站上發現的。”唐云華說。
即將于8月8日投入運行的奧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使食品從原產地開始就被烙上身份密碼,在采摘或屠宰之后,進入配送中心,經過工商質檢部門的嚴格檢驗檢疫后,合格優質的食品才能進入奧運廚房。到達廚房后,還需要進行保鮮并及時制作。
“奧運會后,追溯系統將服務北京市民的‘菜籃子’,在正規渠道買的一個雞蛋、一條魚都能有底可查。”唐云華說,這種食品追溯的精確監管,奧運會后將轉變為北京食品安全的日常監控措施,把食品可追溯作為進京門檻,食品必須有完備的、可追溯的“身份證”才能上市。
唐云華說,除了政府加強監管外,消費者從自身做起,做到“四個不吃”和“四個不買”,就不會受到食品安全問題的困擾:不吃半生不熟的食品,不吃稀奇古怪的食物,不吃街頭小攤販賣的食品,不吃明令禁止的食物。不買價低得離譜的,不買色香味過分的,不買強制搭售的,不買假冒名牌的。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