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類土壤水分的季節動態
不同地類土壤水分的季節動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晉西黃土殘塬溝壑區的土壤水分:偏澇年份(1990年)降雨分布不均,7-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59.64%。不同地類土壤水分的季節動態總體呈凹型曲線:即土壤含水量先減小后增大,最后趨于平穩。進入4月后,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植物生理活動日趨活躍,植物蒸騰和土壤蒸發作用逐漸增強,從而導致土壤含水量逐漸減少。進入7月后降雨量增多,土壤含水量逐漸增加。但7月降雨量達到最大時,各地類土壤含水量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這可能是因為各樣地均處于陽坡,在7月高溫下,地表土壤蒸發更加旺盛,且植被蒸騰耗水大,使得土壤水分的消耗量仍然大于雨水的補給量,故土壤含水量仍然較低。直到8月,土壤含水量才迅速增加。這說明降水對土壤水分的補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土壤含水量的季節變化落后于降雨的季節變化。進入9月后降水逐漸減少,氣溫也開始降低,林木蒸騰和地面蒸發作用均減弱,土壤耗水量和補給量處于相對平衡穩定狀態,各地類的土壤含水量基本上趨于穩定。從整體上看,偏澇年份(1990年)降水對土壤水分的補償作用比較顯著。在整個生長季內(4-10月),荒草坡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刺槐林地和虎榛子林地,說明刺槐林地和虎榛子林地的耗水量高于荒草坡。虎榛子林地在生長季初期和末期的土壤含水量較高,但在生長季中期土壤含水量卻處于較低水平,整個生長季內虎榛子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波動幅度(9. 18% ~ 17. 18%)大于荒草坡(10. 96% ~16.37%)和刺槐林地(10.42%~14.52%)。這是因為虎榛子灌木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有限,生長季中期正值降雨較多的季節,降雨時有更多的雨水以地表徑流的形式流走,而虎榛子林地的旺盛生長又要消耗大量土壤水分,使其土壤含水量低于荒草坡和刺槐林地;而生長季初期和末期氣溫不高,虎榛子展葉晚,落葉早,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不大,因而虎榛子林地土壤含水量又處于較高水平。整個實驗以土壤水分貫穿始末,而土壤水分可以通過土壤水分檢測儀或者土壤水分測定儀進行測定。
正常降水年份(1991年)的降雨量雖然較偏澇年份(1990年)明顯偏少,但降雨的年內分布比較平均,只有7月降水比較突出。從整個年生長季來看,不同地類土壤水分總體均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受生長季后期降水量偏少、蒸發量仍然較大的影響所致。7月份后在降雨的影響下土壤水分開始有所積累,但由于降水量少,生長季后期增加的土壤水分仍然不能彌補生長季前期消耗的土壤水分,因此到10月底各地類的土壤含水量仍未能恢復到4月的水平。在正常降水年份條件下不同地類的土壤水分季節動態基本一致。虎榛子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年生長季內波動幅度(9.14%~19.28%)仍然大于荒草坡(7.07%~16.97%)和刺槐林地(7.92%~14.53%)。便攜式土壤水分溫度速測儀能夠提供土壤水分的測定,另外,還可以設定采樣間隔,跟蹤測定一段時間內某地點土壤水分的變化,有利于作比較長時間的比較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