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糧食問題的新興技術:農業生物技術
糧油安全是我國近期以及長期的重大壓力。全球自上世紀80年代,第一代綠色革命使得糧食生產翻番,這是受益于幾個方面:肥料、機械化、農藥和雜交種。要解決糧食問題就一定要靠新興的技術,來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
大北農生物技術中心總經理呂玉平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影響糧食生產有眾多因素,很多因素是無法控制的,比如干旱、雜草、蟲害、熱害、病害等。水稻方面,中國幾乎每年都有受干旱的威脅。玉米在蟲害方面,目前的辦法都是打農藥,但有些害蟲農藥則是打不死的,以目前的傳統技術是解決不了的。
“新興的技術當然要包括生物技術。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二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是非常神奇的,可以帶來非常神奇的效果。例如,孟山都研發出的抗除草劑大豆。我們沒有辦法通過傳統技術使大豆和玉米、水稻作物抵抗雜草,因為雜草是跟作物要爭奪營養、水分、光和資源的。如果把雜草都去掉,大豆產量可以增加20%-30%。 還有抗蟲方面,轉基因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呂玉平說。
回顧15年轉基因作物的種植,世界每年都是以12%-15%的速度在遞增,很多國外公司,孟山都、杜邦、先正達利用生物技術培養了新的產品,占領了美國絕大多數市場,每年給市場創造很大的價值。
呂玉平表示,國外大公司對研發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像孟山都和先正達這樣的公司,每年大約有40億美元投入在生物技術的研發中。相比之下,我國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公司在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轉基因方面的研究,包括大北農、中種、隆平高科(000998,股吧)、未名凱拓、奧瑞金,每年加起來的投入也不到5億元人民幣。作為公司來講,在研發上的投入都是不足的,沒有真正的知識產權和自主技術。在人才上,很多海歸都是在大學、研究所做教授,很少有人加入企業做產品研發,所以導致規模小,無法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地。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