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高潮videossex潮喷另类

糧油儀器網致力打造專業糧油儀器信息平臺,本頁面詳細介紹“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規劃詳細信息!

“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規劃

來源: http://www.pc256.com/  類別:糧油政策  更新時間:2012-04-06  閱讀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 
關于印發“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農業廳(局)、教育廳(教委、局)、水利(水務)廳(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局)、國土資源廳(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林業廳(局)、糧食局、氣象局、海洋局、供銷合作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農業局、教育局、水利局、建設環保局、國土資源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林業局、糧食局、供銷合作社,中科院院屬各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明確“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的目標、思路和發展任務,全面推進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糧食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共同編制了《“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科技部  農業部  教育部  水利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土資源部  國家質檢總局  國家林業局  中國科學院
                          國家糧食局  中國氣象局  國家海洋局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附件:“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規劃
 
  “十二五”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總體部署與要求,明確“十二五”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的目標、思路和重點任務,全面推進農業與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我國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成效顯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邁上了新臺階。農業關鍵技術集成研究取得新成果,支撐糧食連年增產,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重大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引領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產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帶動農業產業不斷升級。農業資源環境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建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農村科技創業積極推進。城鎮化與農村民生科技逐步強化,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二)發展需求
  21世紀以來,世界農業已進入了一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新時期。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高技術迅猛發展,催生出一批新興產業,加速了傳統農業技術的變革與升級,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深入推進,農業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趨勢,邁入了更加依靠現代科技創新驅動的新階段,對農業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強、挑戰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
  ——保障糧食和農產品有效供給,需要持續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我國糧食已實現連續八年增產,但產需矛盾依然突出,同時還面臨水土資源緊缺、生產成本提高、氣候變化異常等嚴峻問題。保持農業穩定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在新品種選育及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上有新突破,以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發展農業新興產業,需要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農業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技術競爭日趨激烈。但我國生物種業、農業裝備、食品制造、生物質能源等產業核心技術嚴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型高產優質新品種匱乏,主要商用畜禽良種和部分高端蔬菜種子均依靠國外,許多先進裝備主要依靠進口,自主創新能力相當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提高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引領能力。
  ——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破解難題。我國農業資源緊缺問題日趨嚴重,耕地、水資源長期不足。耕地質量日趨惡化,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農業環境壓力與日俱增,面源污染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轉變生產方式對農業科技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切實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需要著力加強農村民生科技。近年我國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農村發展總體上落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許多農村生活飲水存在安全隱患,絕大多數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特別是在城鎮化快速推進中,村鎮規劃與土地資源管理技術缺乏,農村住宅建設標準化體系不健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民生活條件,顯著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推進農村科技創業,需要健全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時期,農民增收致富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依靠科技創業致富的需求日益高漲,多元化農村社會服務組織發展迅速。面對新形勢,需要加強基層科技工作,穩步推進農村科技創業,不斷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應對國際農業挑戰,需要大力提升科技競爭能力。國際農產品貿易競爭日益激烈,對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刻,其核心是農業科技競爭。我國農業發展必須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產業升級,不斷提高農產品的技術競爭能力,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難得發展機遇。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新戰略,提出新思路,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系統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實現跨越發展。

  二、思路與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城鄉統籌為目標,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以穩固農業與農村科技人才隊伍為基礎,以完善農村科技投入機制為保障,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把糧食科技放在農業科技工作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快生物種業技術進步,加強糧食持續增產關鍵技術研究,提高國家糧食安全科技支撐能力。
  ——堅持把強化自主創新作為戰略核心。自主創新是引領現代農業的關鍵引擎,是支撐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不竭動力。堅定不移地把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以自主創新提升農業競爭力,以自主創新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堅持把引領產業發展作為目標導向。農業科技要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大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瞄準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以培育發展涉農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加快產業技術創新,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堅持把服務農村民生作為根本要求。農業科技發展要與服務農村民生緊密結合,以科技服務促進農村創業,加強農村民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著力解決一批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問題,使科技能更好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
  (二)發展重點
  “十二五”期間,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要從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產業核心技術以及農村民生、農村科技創業等方面統籌部署、重點突破。
  1、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增強農業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要加強農業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支持力度,重點開展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農產品安全及農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相關領域重大基礎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
  2、加快推進農業前沿技術研究,提高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領能力。要進一步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的投入,以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和精準農業技術為重點,突破一批前沿高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新品種、新制劑、新裝備等重大技術產品,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
  3、著力突破農業共性關鍵技術,提升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能力。要進一步加大農業共性關鍵技術支持力度,重點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生態環境、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突破制約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強化技術集成與應用。
  4、持續強化產業核心技術研發,提升農業科技產業帶動能力。要加快涉農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步伐,重點加強生物種業、生物質能源、生物基材料、食品制造、農業生物制品和農業信息服務等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帶動現代農業產業快速發展。
  5、著重開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集成技術研究,提高農村民生科技服務能力。加強城鎮規劃布局與村鎮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建設和諧優美新村鎮。進一步強化民生科技工作,重點加強農村飲水安全、農村生活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農村醫療衛生、農村健康住宅等民生科技工作,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供科技保障。
  6、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村科技創新創業能力。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支持社會化創業體系和多元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技術轉移。推進科技富民強縣、科技興縣(市)、科技扶貧等相關工作,切實提高基層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部分技術領域進入世界前列,獲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成果。農村科技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科體制機制創新有新突破,人才隊伍與條件建設有新成效。科技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創新驅動能力不斷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農業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實現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具體發展目標是:
  ——糧食及主要農產品供給的科技支撐能力再上新臺階。培育一批農林植物新品種,自主知識產權品種數量大幅增加。農作物新品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穩步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持續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培育一批畜禽、水產新品種(系),主要畜禽、水產飼料轉化率平均提高5%以上,現代養殖技術水平顯著提升。
  ——現代農業新興產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創制生物制品、新型肥藥、農機裝備、現代食品、生物能源等重大產品100項以上。突破一批產業核心技術,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帶動發展一批新興產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精準化水平明顯提高。
  ——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農業養分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病蟲害損失率和畜禽死亡率顯著下降,農林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技術研究應用得到加強。村鎮規劃覆蓋率達到60%,村鎮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顯著提高。建立一批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基地,農村飲水安全、農村能源以及農村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農村信息化和農村科技創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建成一批信息化示范站和示范村。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擴大。基本形成公益性推廣體系與社會化創業、多元化服務等“三位一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更加順暢,創新機制更有活力,創新條件更有保障。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農科教、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形成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的局面。農村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不斷深化,科技投入強度明顯增強,基地平臺建設規模明顯擴大。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培養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
  (四)總體部署
  按照 “頂層設計、整合資源、統籌部署”的原則,“十二五”期間,農業與農村科技要突出糧食與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生物產業、食品產業與質量安全、農村與農業信息化、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裝備與農用物資、農林生態環境、城鎮化發展與農村民生等八大重點領域,統籌安排二十五個重大專題。在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集成科技資源,組織實施一批重點專項,從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集成示范、科技創業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
  ——在農業重大基礎研究方面,主要以973計劃為依托,重點部署作物重要經濟性狀形成的遺傳學基礎、功能基因組和調控途徑、農作物重要病蟲害防治、主要糧食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家畜重要品質性狀形成的遺傳和生理學、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及其調控等一批重點研究項目。
  ——在農業前沿技術研究方面,主要以863計劃為依托,部署主要農作物強優勢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農業藥物分子設計與產品創制、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與應用、海水養殖種子工程、智能化農機技術與裝備等重大項目,加強植物分子設計與品種創制、動物分子與細胞工程育種、食品制造與安全、農林生物質高效轉化、數字農業技術裝備、農業生境控制修復、農業生物制劑創制等主題方向。
  ——在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強化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充分發揮各部門(行業)科技計劃及地方科技計劃的作用,重點部署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節水農業、畜禽健康養殖、循環農業、海洋農業、林業生態、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裝備與設施、農村與農業信息化、生物質能源、面源污染防控、中低產田改良、新型緩控釋肥料、農田水利與水土保持、農村城鎮化等一批重點項目。
  ——在農業與農村科技相關工作方面,繼續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星火計劃、科技富民強縣專項、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強基層科技工作。大力推進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山東黃河三角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切實加強國際農業科技合作。

  三、重點領域與方向
  (一)糧食與農產品有效供給
  圍繞糧食與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科技需求,部署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海洋農業與資源開發、淡水生物資源培育與利用等四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糧食安全科技發展、海洋農業科技發展兩個重點專項。
  1、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
  ——開展糧、棉、油、蔬、果等主要農作物產量形成的規律和調控機制,作物高產優質的生理生態機制、作物高產高效與土肥水資源耦合機制、有害生物控制與糧食質量安全、生態儲糧等基礎研究。
  ——開展主要農作物定向調控與精準管理關鍵技術、糧食生產數字技術、農業生物環境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
  ——繼續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強主要經濟作物、園藝作物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
  2、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
  ——開展動物產品品質形成與調控、飼用抗生素的關鍵作用靶點及其替代機理、重大動物疫病和傳染病產生與防控、新發及外來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監測與防控、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等基礎研究。
  ——開展生態型添加劑在畜禽飼料中的作果及增效、疫苗免疫與野毒感染鑒別診斷等技術研究,突破新型飼料添加劑與重大疫病診斷等前沿技術。
  ——開展畜禽健康養殖、現代奶業發展科技工程、畜禽養殖環境控制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畜產品安全、優質特色畜禽產品生產、新型飼料資源高效利用、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外來與新發動物疫病預警及防控、草地畜牧業發展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3、海洋農業與資源開發
  ——開展海水養殖生物優良品種設計、海水養殖重要病害防控免疫新途徑新制劑和組學基礎、高效環保海水養殖模式的生態學、以及主要營養素的代謝調控機制等基礎研究。
  ——開展海水養殖新種質創制、海水生物強優勢雜交、分子輔助標記及性別控制、海水養殖新種質資源發掘和利用、名貴海水養殖生物規模繁育等前沿技術研究。
  ——開展海水養殖與灘涂高效開發、遠洋捕撈與海洋生物新資源利用、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物病害防治、資源養護與環境修復等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
  4、淡水生物資源培育與利用
  ——開展淡水生物生長生殖及營養代謝、抗病抗逆遺傳學基礎與調控機理、經濟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功能類群生物水體環境穩定機制、水環境承載種養殖容量等基礎研究。
  ——開展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名優苗種規模化繁育、淡水池塘生態因子監測與數字化養殖及工程化調控等前沿高技術研究。
  ——開展淡水魚類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淡水健康養殖、病害控制與魚藥開發、淡水生物環境保護與修復、水生經濟植物產業化等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
  (二)農業生物產業
  圍繞培育和發展農業生物產業的科技需求,部署生物種業、生物質能源、生物基材料、農業生物制品等四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種業科技發展、農業生物藥業發展、生物質能源科技發展三個重點專項。
  1、生物種業
  ——開展動植物產量、品質、抗病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與代謝調控網絡,主要農作物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學基礎及生物學機制,主要動物生殖發育、胚胎發育、干細胞克隆的遺傳學基礎與調控機制,以及動植物種質創新的分子生物學途徑和方法等基礎研究。
  ——開展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挖掘動植物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狀基因;研究動植物分子標記、轉基因、細胞工程、植物空間誘變、雜種優勢利用等關鍵技術,創制動植物新品種、生物反應器等重大產品。
  ——收集和評價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和利用新種質;研究主要農作物、蔬菜水果、林草花卉、畜禽育種關鍵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開展種子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推進主要農作物、林木、畜禽、水產種業科技產業化。開展種質資源鑒定關鍵技術研究,保護我國物種資源。
  2、生物質能源
  ——開展生物質能源高效轉化、木質纖維素解構解聚,以及纖維素及油脂類生物質高品質轉化等基礎研究。
  ——研發多種生物質高效生物轉化的新菌種和新產品;研發生物質原料預處理及高效、高值轉化的新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化學品聯產及生物煉制等先進工藝技術。
  ——開展生物燃氣、生物液體燃料、能源微藻產業化、固體成型燃料產業化、低值和廢棄農業生物質的生物煉制高效利用等科技工程,攻克生物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等液體燃料綜合開發與應用的技術難點,以及生物質低能耗成套化固體成型燃料裝備與工藝。建立車用生物燃氣、萬噸級非食用油脂原料的生物柴油清潔生產、非糧生物燃料乙醇、丁醇產業化等示范基地。
  3、生物基材料
  ——開展生物基材料合成用微生物代謝組學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探索生物基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及過程調控機理,解譯生物基材料超分子結構及功能化機制。
  ——研發生物質定向重組與多元復合制造技術,突破生物基塑料先進制造技術,加強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前沿設計及結構調控技術研究。
  ——研究新型生物基多元醇保溫材料的規模化生產技術,加強功能化木塑復合材料及生物基高性能樹脂制備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加快開發基于非糧原料的大宗生物基產品,推進生物塑料等產品的制造與產業化示范。
  4、農業生物制品
  ——開展農業微生物和農業害蟲功能基因組學、農業微生物與宿主的互作機制、宿主的抗病與免疫機制等重大基礎研究。
  ——創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免疫佐劑、生物除草劑、生物調節劑等生物制品。研究重要動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蟲、雜草和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組學。構建菌毒種資源庫、基因資源庫及活性化合物庫。完善動植物生物反應器技術體系。
  ——集成農業生物制品大規模制備的關鍵技術,優化生產工藝,實現新型動物疫苗、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調節劑、生物肥料等的產業化,加強現代中獸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
  (三)食品產業與質量安全
  圍繞加快食品產業升級、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技術需求,部署農產品與食品加工、農產品儲運與物流、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三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食品產業科技發展重點專項。
  1、農產品與食品加工
  ——開展食品分子修飾與定向重組、重要生物活性物質靶向作用機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謝組學及食品工程化理論等重大基礎研究。
  ——開發現代食品工程化技術與裝備、優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篩選與新酶定向轉化、蛋白質分子修飾與功能化改造、糖與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術,突破食品非熱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離和節能干燥等核心技術。
  ——開展糧油、果蔬、畜禽產品、水產品和林特產品綜合加工與利用,乳基料及干酪加工、特色林果貯運保鮮、食品添加劑綠色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糧食精深加工與資源化利用,以及食品制造關鍵裝備開發。開展食品包裝材料、方便主食品、工業化中式菜肴、預制調理與配餐食品、發酵食品、食品配料、營養功能食品和特殊專用食品等技術集成示范。
  2、農產品儲運與物流
  ——開展糧食及重要生鮮農產品儲藏、物流過程中組織衰老、品質劣變和腐爛損耗發生規律、影響因素、控制措施與途徑等基礎研究。
  ——研究農產品與食品綠色、生態保鮮及精準調控和智能可視化物流信息等關鍵技術;開發高阻隔、可微波、綠色可降解等專用環保型包裝材料和智能減耗物流裝備。
  ——開發糧食等主要農產品貯藏、蟲霉綠色防治、高效節能干燥、害蟲生態治理、散糧裝載卸專用設備等技術,研制鮮活農產品在線分級與智能包裝、儲藏保鮮、冷鏈運輸與生鮮銷售、快速精準檢測等關鍵技術與裝備。
  3、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
  ——開展食品儲運加工過程中危害物形成機制與變化規律及控制機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干預控制理論等基礎研究。開展農產品中危害物質形成規律、污染干預與防控、監測與溯源、風險評估與預警、農業技術標準等研究。
  ——開展食品表征屬性與感官品質識別、食品痕量有害物質精準檢測、食品加工在線無損檢測等技術與裝備研究,突破可視化生物與仿生識別、基因芯片和生物質譜等檢測技術,開發傳感器、可視芯片儀等快速便攜檢測設備。
  ——開展食品有害物殘留物減控、貯藏腐敗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預測預報等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開發;攻克食品致敏原分子識別與脫敏鈍化、高精度快速在線檢測、有害物抑制降解與智能化監控等共性技術;開展食品新資源、新技術和新方法安全性評價,構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精準溯源與預警、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及評估方法。
  ——開展進境農產品中外來植物危險性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的檢測、監測、處理技術研究,轉基因及安全衛生檢測技術研究與檢疫、檢疫處理技術裝備開發。
  (四)農村與農業信息化
  以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促進農村信息服務的網絡化、普適化、可視化為目標,重點部署數字農業與精準農業、農村信息化等兩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農村與農業信息化科技發展重點專項。
  1、數字農業與精準農業
  ——開展農業土壤-作物養分運轉、動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的信息感知機理、農業地物遙感及解析機理等基礎研究。
  ——研究農林動植物數字農業技術;突破農產品供應鏈全程質量安全信息感知技術與裝備、無線傳感網與云通信、智能化信息處理與云計算等農業物聯網共性關鍵技術;開發肥、水、藥變量作業與自動導航等精準作業技術系統。
  ——面向主要糧油作物、南北方主要水果、設施蔬菜、集約化養殖畜禽水產品等農產品,圍繞生產、加工、包裝、儲藏、流通等供應鏈全程開展數字農業與精準農業關鍵技術和產品的集成示范。
  2、農村信息化
  ——搭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重點開展3G、云計算等新技術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搭建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集成研究,構建新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集成研制“村域網”傳輸網絡關鍵技術與設備、可支持多種網絡接入方式、網絡接入終端、數字移動終端等低成本數字化產品,開發農村遠程可視化診療、文化娛樂服務、社會事務管理、流通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統。推進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試點工作,建設一批信息化服務示范村。
  (五)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圍繞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科技需求,部署節水農業與水資源高效利用、林業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特產資源加工與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等四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節水農業科技發展重點專項。
  1、農業節水與水資源高效利用
  ——開展旱區作物用水過程與調控機理研究,探索灌區水轉化與節水減污調控機理,建立作物節水高產優質用水理論與方法。
  ——研究農業高效用水過程精量控制技術與產品,開發農用機井成井配套設備、先進適用的大型灌排機械裝備,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與成套裝備。
  ——開展干旱半干旱區節水農業技術與裝備、糧食主產區水資源高效利用、旱區特色經濟作物節水灌溉、半旱地農業高效用水、旱作區降水高效利用、旱區農田水利工程、灌區自動化及農業綜合節水、灌區泵站提水及管道化輸水、非傳統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和模式。
  2、林業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
  ——開展重要林木性狀功能基因組學及木材生物學形成基礎研究,揭示木材材性改良及調控機制。
  ——開展木竹產品綠色生產、大型人造板生產智能化過程控制、木竹定向解聚與多元復合、集成家居產品網絡化制造等木竹產品先進加工制造技術,開發木竹增值高效加工新產品;研究星地協同森林資源監測技術。
  ——研究特種工業原料林、珍貴闊葉用材林以及速生豐產林等商品林定向培育技術,加強低效人工林改造技術研究與示范;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建立森林資源監測技術體系;加強木材、竹藤及非木質林產品資源高效增值技術研究;開展經濟林育種及高效生產、花卉等景觀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3、特產資源加工與高效利用
  ——開展優質特種經濟動植物資源品種的評價、篩選和培育技術,揭示重要特種動植物功能器官、部位、成分的形成及調控機制;開展特產資源生物育種、生物加工技術研究。
  ——開展特產動植物優質品種資源的選育及種養殖、采收、處理、初級加工及儲運技術,研究活性成分、功能物質和結構材料精深加工工藝,研發新型專用生產設備;研究特產資源低耗高效加工、生物轉化與修飾、綠色化工制造以及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開發特色天然產品。
  4、土地資源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
  ——開展耕層土壤快速熟化與耕地生產力提升、土壤障礙因子形成與快速修復機理、后備耕地資源保護等重大基礎研究。
  ——加強土地整治及土壤改良技術與設備研制,研發節能技術及產品。加強土壤調理劑、結構改良劑等產品研制開發。
  ——開展土壤資源保護、中低產田改良、土地整治與快速恢復、中低產田治理、后備耕地資源開發利用、土壤快速培肥等技術研究與示范。
  (六)農業裝備與農用物資
  圍繞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用物資利用率、農機農藝融合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重點部署農業裝備與設施、農用物資兩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農業裝備產業科技發展重點專項。
  1、農業裝備與設施
  ——開展土壤-動植物-設施環境-機器系統應用基礎研究,揭示設施環境和機器作業對土壤及動植物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系統物質、能量傳輸與投入物資高效利用調控理論與方法。
  ——開展智能化農業裝備與高效節能設施技術開發,重點突破動植物生理與環境信息實時監測、遠程智能測控以及自主導航與水、肥、種、藥變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術,研制動植物工廠化生產全程智能化作業、農林產品生產智能栽植和采收、大型復式種肥藥變量施用與變量控制高效用水、農產品節能干燥設備等重大裝備。
  ——開展多功能農機裝備制造、高效環保農業機械化生產、環控農業生產裝備及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裝備等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研發大馬力拖拉機、復式多功能節約型田間作業機械,創制玉米、水稻、油菜等全程作業裝備以及棉花、甘蔗、木本油料等經濟作物生產裝備,集成示范規模制種、精確施藥、農田建設與節水、設施園藝、畜禽健康養殖、營造林、水產集約化養殖與捕撈等專用機械。
  2、農用物資
  ——研究肥料增效劑和包膜材料綠色合成原理、肥料養分的定性控釋機理、有機肥制作中的微生物過程、肥料養分在土壤中的釋放和轉化過程;研究增效劑、包膜材料在土壤中的行為及調控,農田生態系統中農藥降解轉化過程及其影響機制。
  ——開展新型包膜緩控釋肥的工程化創制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增效劑協同緩釋技術研究與穩定性肥料新產品開發;開展復(混)肥制造工藝、設備及新產品研發;研究有機肥高效快速堆制的翻拋工藝及配套設備,研究開發高效、環保新型農藥。研制專用農膜/地膜、功能性棚膜,開發多樣化的新型農用覆蓋材料。
  ——開展農藥、化肥、農膜等重要農用物資安全儲運、物流過程質量與安全檢測、重要農用物資倉儲智能化及柔性化配送、廢棄物安全回收、電子商務等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開展農用物資供應鏈及物流模式研究。
  (七)農林生態環境
  圍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目標,部署農林生態環境保護與調控、農林重大災害防控、農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三個重大專題。
  1、農林生態環境保護與調控
  ——開展農林生態過程與調控、農林物質循環高效利用、森林濕地等陸地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功能、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生態學機制等基礎研究。
  ——開展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物等農業重要污染物溯源、污染農田修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與管理、區域植被修復過程耦合與調控等研究,開發新型高效農用制劑和產品。
  ——開展循環農業、農田修復與土地整治、林業生態、農田水土保持、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荒漠化綜合治理、濕地恢復與保護、重金屬超標農田安全利用、保護性耕作、城郊環保型高效農業、農林農牧復合生態系統構建與保護等研究。
  2、農林重大災害防控
  ——開展主要農作物和森林重大病蟲害暴發成災規律與防控機制、外來生物入侵途徑及其機制等研究。加強主要干旱、低溫、火災等農林業重大氣象災害的致災成災機理研究。
  ——開展農林重大病蟲害防控關鍵技術、干旱低溫等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與防控技術研究,研發相應的設備和制劑。
  ——開展農林重大入侵物種的檢測監測和防控技術,農林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重大農林氣象災害防控、監測預警與風險評價技術等研究,加強農作物重大生物災害綜合治理,災害應急設備與技術等研發與示范。
  3、農林業應對氣候變化
  ——開展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林業生產的影響機理與過程,氣候變化對農林業影響評估、預測方法及農林生態系統適應機制等基礎研究。
  ——開展農林生態系統生物固碳、土壤及生物質利用儲碳潛力的評估與挖掘,農業耕作管理、施肥及灌溉等措施對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基于水碳協同的植被恢復等前沿技術研究。
  ——開展農林生態系統固碳減排、農田溫室氣體源/匯功能調節、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的固碳監測與評估、高碳儲量森林結構優化、碳匯林定向培育研究與示范。
  (八)城鎮化發展與農村民生
  圍繞城鎮化發展和改善農村民生的目標,部署城鎮化發展與規劃、村鎮宜居社區與住宅、農村居民健康與安全等三個重大專題。組織實施城鎮化與村鎮建設科技重點專項。
  1、城鎮化發展與規劃
  ——開展城鎮化進程中資源與生態環境響應機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格局的基礎研究。
  ——開展城鎮化發展評價與動態監測技術、城鎮化空間布局與村鎮規劃技術等研究開發。
  ——開展綠色低碳重點城鎮規劃建設與實施評價、特色村鎮建設與認定、村鎮特色景觀要素評價等技術研究。
  ——開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城鎮化規劃方法研究及規劃實施評估和督導技術方法研究。
  ——開展村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等環境整治技術研究,實施村鎮環境綜合整治科技示范工程。加強村鎮防災減災、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再生技術研究,強化高精度快速土地調查監測裝備研制、建設用地整治與二次開發技術,以及多層級、全覆蓋網絡化土地監管技術開發。
  2、村鎮宜居社區與住宅
  ——開展村鎮住宅居住環境低碳化關鍵技術、村鎮生活污水處理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村鎮社區規劃設計新技術、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研發。
  ——加強村鎮健康住宅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村鎮住宅抗震減災、農村危舊房改造技術研究與示范、建筑節能與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技術研究,強化保溫、隔熱、環保型村鎮建筑材料研發。
  3、農村居民健康與安全
  ——開展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研究,地震、泥石流、雷電等主要自然災害防御和救助等技術集成與示范。
  ——開展農村營養平衡與健康、農村地方性傳染病、農村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保健的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

  四、農村科技服務與基層科技
  (一)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
  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集成轉化和應用一批先進科技成果,培育和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加強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積極營造有利于農村科技創業的良好環境,加大對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的信貸支持,鼓勵和引導科技特派員帶領農民創辦、領辦、協辦科技型企業、科技服務實體與合作組織,深入產業鏈各環節開展創業和服務,提高產業科技發展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二)健全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按照建立公益性推廣體系、社會化創業體系、多元化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的思路,繼續深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加強保障條件建設,全面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以建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試點,推進大學農科教推廣模式。發揮科技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建立以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為中心,農民專業組織為依托,科技特派員服務站為中介的新型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實施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
  全面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聯合多部門和社會力量,積極推進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按照“平臺上移、服務下延,公益服務、市場運營”的基本思路,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等資源,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建立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重點加強面向基層的涉農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設。探索建立農村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
  (四)加大星火計劃實施力度
  完善星火計劃管理運行機制,統籌科技資源,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實用科技人才隊伍培養與建設。積極支持農村中小微型企業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科技扶貧。組織實施一批星火重大項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培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的農村科技創業體系。
  (五)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全面推進“一城兩區百園”建設工程(簡稱121工程),加強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使園區總數達到120個左右。加強園區公共服務平臺與科技創業基地建設,提高園區科技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園區產學研有效結合,引導更多的科技特派員入園創業,提升園區農業科技創業能力。推進農業新興產業開發基地建設,加強園區的產業輻射帶動能力。
  (六)加強基層科技工作
  加強基層科技工作是我國科技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程。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統籌中央和地方科技資源,形成合力,切實增強基層科技的活力。強化部省會商機制,統籌區域科技發展。加大國家相關科技計劃對基層的傾斜支持。大力推進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促進地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的導向作用,促進基層加強科技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科技管理干部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五、政策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科技主管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的若干意見》,切實加強對農村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落到實處,下決心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大力強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農業與農村科技部門協商機制、部省會商機制,促進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形成目標一致、職責明確、溝通順暢、通力協作的新局面,合力推進農業與農村科技創新。
  (二)深化農業與農村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緊緊圍繞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核心任務,深化改革,形成責權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公平公正的農村科技計劃管理運行機制。完善科研立項機制,實行定向委托和自助選題相結合、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相結合。進一步強化國家目標需求和重大任務導向,優化科技計劃資源配置,加強不同科技計劃之間的一體化系統設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領域項目庫。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整合部門、地方、研究機構、基地平臺、涉農企業等多方面創新力量。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計劃項目過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項目績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體系。
  (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度
  要把支持現代農業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和比重,加大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對農業的傾斜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財政投入結構,給予農業領域科學家工作室、重點創新團隊、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穩定支持。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及創業投資等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
  (四)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加強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突出重點學科方向,擴大建設規模,使總數達到30個左右。加強農業領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圍繞重點產業,加大建設力度,使總數達到100個左右。加強部門重點實驗室、農業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與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種質資源、農業科技信息等共享平臺建設,提高農業科技資源的共享水平。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
  (五)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指導,加大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對農業領域的傾斜支持力度。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農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以國家項目為紐帶,著力培養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強農村實用科技人才培養,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做好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的培養與培訓工作,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科技服務能力和農民科技素質。
  (六)增強涉農企業技術研發能力
  以增強涉農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落實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涉農新興產業。穩步推進種業科技創新改革,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七)推進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
  不斷擴大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進一步加強中美、中歐、中澳、中加及國際組織等科技合作。組織實施一批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項目,提升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基地,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優秀科技人才。繼續加強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鼓勵與國際跨國公司開展農業科技合作。不斷加強農業領域南南合作,建設境外農業試驗示范基地。試點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以建立園區、科技創業基地和信息化建設等方式開展國際合作。推進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擴大我國農業科技的國際影響,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
金溪县| 宜阳县| 东莞市| 科技| 南召县| 水富县| 施秉县| 古丈县| 虎林市| 龙胜| 会同县| 家居| 高唐县| 甘谷县| 武夷山市| 金秀| 凌海市| 麻城市| 什邡市| 肥乡县| 信阳市| 铜梁县| 双流县| 筠连县| 夹江县| 凌云县| 揭东县| 洪湖市| 永嘉县| 石楼县| 和静县| 罗江县| 富阳市| 德令哈市| 类乌齐县| 南涧| 荣昌县| 准格尔旗| 沁源县| 阳江市|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