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中脂肪含量與江黃顙魚生長狀況的關系
江黃顙魚又稱瓦氏黃顙魚,隸屬鲇形目,鲿科,黃顙魚屬。隨著我國水產事業的發展,江黃顙魚養殖得到一定推廣, 其飼料需求量逐漸擴大。江黃顙魚飼料中的蛋白質需求量較大,導致成本過高。付世建等研究發現南方鲇飼料中添加脂肪對蛋白質有明顯的節約作用。飼料中適當增加脂肪能夠促進長吻鮠魚種生長并提高飼料效率。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2齡魚的影響,但對幼魚階段影響的還未見報道。試驗以豆油為脂肪源,借用脂肪測定儀配制5種不同脂肪水平的飼料(其中對照組不添加豆油)來投喂江黃顙魚幼魚,研究不同脂肪水平飼料對幼魚階段生長影響,探索江黃顙魚幼魚飼料中脂肪最適含量,為其營養需求和飼養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條件
試驗在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實習基地實驗室內進行,以玻璃水族箱為試驗容器,規格為49cm×35cm×36cm(長×寬×高),蓄水20cm左右,試驗用水為經過24h曝氣的自來水。飼養水體為循環水,經過活性炭、海綿和珊瑚石過濾,水中溶氧為9.5mg/L(碘量法測定)。水溫在22.8~29.0℃,pH值8.0。用黑色塑料編制布遮擋實驗室窗口營造弱光環境。試驗養殖時間為2006年9月20日至11月24日結束,歷時66d。
1.2試驗用魚
江黃顙魚魚苗由南寧水產良種場提供,在室外水泥池暫養7d以上。選取體格健壯,規格基本一致,個體平均體重0.4432g的魚苗300尾,隨機將試驗魚分為15組,每組20尾,并用天平稱各組魚體濕重。
1.3試驗飼料
按單因子試驗設計的方法,以豆油調節脂肪水平,用面粉調節百分比,設置5個不同脂肪水平(3.77%、4.82%、7.29%、8.37%、9.87%,以干物質計),每個水平3個重復。各組飼料配方和營養成分如表1 所示。
1.4飼養管理
飼養期間每天投食量按黃顙魚體重 4%~7%計算,每天2次,7:00—8:00為日糧的40%,18:00—19:00為日糧的60%。每天清除水族箱內魚類糞便等雜質,隔3d(若水質變壞則立即更換)換1次水,換水量為原水體積1/3。每天記錄水溫和各箱飼料投喂量并做適當調整。
1.5數據處理
1.5.1 生長指標的計算
飼養試驗結束時,對各個水族箱內的魚稱重,統計飼料投喂量。分別計算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飼料系數和蛋白質效率:
式中:W0:試驗開始時魚體重(g);Wt:試驗結束時魚體重(g);F:飼料攝入量(g);P: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t:養殖試驗天數(d)
1.5.2 制作肝臟冰凍切片
每個試驗組隨機取3尾魚,取其肝臟用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液固定保存,制作厚度為10μm 的冰凍切片,在對切片進行HE 染色后于顯微鏡觀察(放大倍數為10×40倍)。HE 染色后將肝細胞內的脂肪被染成紅色,肝細胞核則為藍色,顯示肝細胞核與脂肪滴,用以觀察肝臟中脂肪蓄積情況。
1.5.3 試驗數據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錄入并作處理,再以SPSS15.0統計分析軟件來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平均數差異顯著性。
2結果
2.1不同脂肪水平飼料對江黃顙魚幼魚增重率、飼料系數、蛋白質效率和特定生長率的影響
增重率、蛋白質效率、飼料系數和特定生長率結果如表2所示。
2.1.1 不同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幼魚增重率的影響
統計分析比較試驗組間增重率差異顯著(P<0.05),最高的增重率457.37±30.41(%)為脂肪水平8.37%組,增重率最低316.09±3.48(%)為脂肪水平3.77%組。試驗組飼料脂肪水平在3.77%~8.37%增重率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當飼料脂肪水平在8.37%~9.87%時反之(表2)。
2.1.2 不同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幼魚特定生長率的影響
試驗組間特定生長率差異顯著(P<0.05),各組間差異與增重率組間差異相同。最高特定生長率為2.60±0.08(%)為脂肪水平8.37%組,最低特定生長率為2.16±0.01(%)為脂肪水平3.77%組。當試驗組飼料脂肪水平在3.77%~8.37%,特定生長率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當飼料脂肪水平在8.37%~9.87%,特定生長率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表2)。
2.1.3 不同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幼魚飼料系數的影響
隨著飼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黃顙魚幼魚飼料系數總體呈上升趨勢。當脂肪水平為3.77%~7.29%與 8.37%~9.87%時,飼料系數隨脂肪水平升高而升高,而在7.29%~8.37%呈落。其中飼料系數最低1.69±0.04為脂肪水平3.77%組,最高為1.85±0.06為脂肪水平9.87%。統計分析比較,各試驗組間飼料系數差異不顯著(P>0.05)(表2)。
2.1.4 不同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幼魚蛋白質效率的影響
各試驗組蛋白質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隨著試驗組飼料中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質效率呈下降趨勢。脂肪水平 3.77%組蛋白質效率最高為148.38±3.60(%),脂肪水平9.87%組蛋白質效率最低為135.36±4.76(%)。當飼料脂肪水平在3.77%~7.29%時,蛋白質效率隨著飼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脂肪水平在 8.37%~9.87%效果相反,但飼料中脂肪水平為7.29%時的蛋白質效率比脂肪水平8.37%時低1.28%(表2)。
2.2江黃顙魚幼魚主要生長指標與脂肪水平的回歸關系
在添加不同濃度梯度的飼料脂肪時, 江黃顙魚幼魚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有一定的相關性。分別以試驗過程中江黃顙魚幼魚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為因變量(y),以飼料中脂肪水平作為自變量(x)回歸方程分別為:
增重率與脂肪水平的二元回歸方程為:y=-7.8323x2+119.93x-32.414(R2=0.8281),峰值約為7.65。脂肪水平從3.77%增到8.37%過程中,增重率明顯表現為直線上升。在一定范圍內(x<8.37),增重率(y)與脂肪水平(x)的回歸方程為:y=28.326x+211.48(R2=0.972)。二線的交點為江黃顙魚幼魚最適脂肪水平的低限(7.59);拋物線頂點為其最適含量的高限(7.65)。對于增重率以回歸分析法求得脂肪適宜添加范圍是7.59%~7.65%(圖 1)。
特定生長率與脂肪水平的二元回歸方程為:y =-0.024x2+ 0.37x + 1.0853(R2=0.8652),峰值約為7.71。直線上升范圍(x<8.37) 的一元分成為:y=0.0888x + 1.8369(R2 = 0.9787)對于特定生長率的脂肪適宜添加量為 7.57%~7.71%(圖2)。
2.3不同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肝臟脂肪蓄積的影響
圖版中紅色物質反映了脂肪在魚體肝臟內的蓄積情況,肉眼觀察紅色物質越多,脂肪在肝臟中的蓄積情況越嚴重。圖Ⅰ、Ⅱ中紅色物質顆粒都比較微小和細膩,密度較小,分布較均勻,而且兩組間差別不是很大。圖Ⅲ中紅色顆粒大小有所增大,而密度則明顯高于前兩組。圖Ⅳ、Ⅴ中紅色顆粒大小和密度都較前3者進一步增大,而且較多紅色物失去顆粒形態而連成片狀,脂肪蓄積嚴重。
3分析與討論
3.1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幼魚生長的影響
偏肉食性魚類的能量主要從飼料蛋白質和脂肪中獲取,當飼料中脂肪不足時,蛋白質將作為能源。因此,在飼料中添加脂肪,適當提高脂肪水平,將有助于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效率和促進魚類生長。段彪研究發現,當飼料中脂肪水平在1.79%~8.21%時,齊口裂腹魚的特定生長率成上升趨勢。邱嶺泉等在俄羅斯鱘稚魚飼料中添加0%~8%的脂肪時也得出相同結果。試驗中幼魚增重率及特定生長率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達到一定程度后則隨脂肪水平增加而降低,即呈拋物線形勢。即飼料中脂肪水平在3.77%~8.37%可以促進江黃顙魚生長。
3.2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幼魚飼料
利用的影響飼料系數是評價飼料的一項重要指標,蛋白質效率可反映飼料蛋白質在動物體內的利用率。付世建等與張文兵等研究發現南方鲇飼料中添加脂肪,蛋白質需求水平降低,飼料脂肪對蛋白質有顯著的節約效應。以上說明在一定范圍內隨飼料脂肪的增加最適蛋白質水平下降。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飼料系數及蛋白質效率并沒有顯著性差異。袁立強等報道,在14cm左右的江黃顙魚飼料中添加4.17%~13.00%的脂肪其攝食率差異不顯著,這與本次試驗的結果相近。
3.3脂肪水平對江黃顙魚體內脂肪蓄積情況的影響
有國外學者報道鱒魚和鯉魚飼以過高的脂肪可誘發肝組織蠟白樣變性,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沉積導致肝實質細胞損傷或破壞的不可溶性脂肪的色素,使肝臟顏色變為棕黃色,此亦是脂肪肝病變。虹鱒脂肪肝的形成機理及抗脂肪肝因子虹鱒脂肪肝的形成,主要是其所需的營養素不平衡和某些抗脂肪肝因子缺乏造成的。其中肝臟脂肪代謝失調、沉積、浸潤、脂肪水平升高,從而導致脂肪肝發生。試驗結束時取江黃顙魚幼魚肝臟做冰凍切片(如圖版所示)觀察肝臟脂肪蓄積情況。觀察發現脂肪水平為3.77% 、4.82%試驗組的細胞核形態基本一致而且處于正常狀態,沒有出現細胞核間相互擠壓變形和被脂肪滴壓迫變形的情況,且脂肪滴顆粒細膩,呈云霧狀均勻分布于肝臟切片,同時借助于解剖的肝臟形體 、顏色觀察可以推斷該兩組試驗魚肝臟細胞處于正常狀態。添加7.29%脂肪組觀察發現細胞核間無擠壓現象,但脂肪滴數量明顯高于脂肪水平為3.77%和4.82%組,而且有包圍分布于細胞核周圍的情況。脂肪添加量8.37%組切片發現,脂肪蓄積量進一步增大,幼魚體肝臟呈棕黃色,切片下被染成藍色的細胞核形態無明顯變化和相互擠壓的現象。8.37%組與9.87%組幼魚肝臟同樣呈棕黃色,說明肝臟同樣有高的脂肪蓄積量。本試驗發現肝臟中脂肪蓄積量隨著飼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3.4江黃顙魚飼料中脂肪最適合需求量
魚類對脂肪需要量變動范圍較大, 主要受餌料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響同時與脂肪的種類有關。韓慶等實驗結果表明,黃顙魚的飼料中脂肪適宜含量為7%~8%。劉梅珍等以團頭魴魚種(12.5~15.3g)作為試驗魚,以新鮮豆油為脂肪源飼養,試驗結果表明,團頭魴魚種飼料中脂肪適宜含量為 2%~5%,最適含量為3.6%左右。王貴英等通過添加混合油(豆油∶魚油為2∶1)測定脂肪對翹嘴鱖苗種(61g)的生長的影響,不同混合油的添加得到飼料脂肪水平在4%~12%的飼料,蛋白質含量為44.0%。
試驗對象為江黃顙魚,隨著養殖試驗的進行其生長經過了稚魚期和幼魚期。試驗結果統計分析各組間的飼料系數和蛋白質效率差異不顯著。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拋物線變化。回歸分析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與脂肪水平,當飼料脂肪水平為7.59%~7.65%時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獲得較佳值,且肝臟脂肪蓄積不嚴重。http://www.pc2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