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成玉米面積擬“糧改飼”
在糧食種植大省山東,八成以上的糧食玉米都被用作牲畜飼料,同時,全國飼料糧尚依賴于每年1億噸的進口數量。“糧食安全”戰略下,牲畜飼料用糧已被納入政策考慮。
在農業部近日公開的一份對今年“兩會”全國政協提案答復中,其表示將編制《“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對該地區玉米種植結構做出調整。
據了解,“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以及西南石漠化區,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8月28日,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內蒙古調研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時表示,明年東北四省區要力爭實現調減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的目標。
玉米成此輪結構調整關鍵
農業生產正遭遇過度開發、長期透支之累,“轉方式、調結構”成為唯一出路。
一方面,農業資源復種指數高、四海無閑田,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而在此輪農業結構調整中,玉米的調整成為關鍵。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是這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和重點,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東北地區,東北四省區明年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
“事實上從廣泛的‘糧食安全’定義來看,必須將畜牧業飼料納入考慮,現在飲食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調整,居民對肉、蛋、奶的消費量更高,也就意味著需要用到大量的飼料,”一位農業部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尚存在較大的飼料糧缺口,通過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發展可用作飼料的青貯玉米,有助于種養業的統籌發展”。
根據部署,明年東北四省區明年將實現調減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具體方向將是調減高緯度、干旱區的玉米,擴種耐旱的雜糧雜豆,糧飼兼顧,發展青貯玉米,調減石漠化地區的玉米種植,發展果茶和飼草,改玉米連作為糧豆輪作。
全國三成玉米地待調減
在山東的玉米種植結構“糧改飼”調整實踐中,原來曾是二畝糧食玉米地可以養一頭牛,而實行青貯玉米種植后,現在是一畝地一頭牛。
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省80%的糧食玉米、15%小麥和45%農作物秸稈被用作畜禽飼料,而這種間接生產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產效率都顯著低于直接生產飼料草。
“糧改飼”,成為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一個方向。在農業部的規劃中,全國三成玉米種植面積被納入調整范圍。
8月25日,在農業部《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3451號(農業水利類297號)提案答復》中,提到“正在組織專家編制《“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而“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以及西南石漠化區,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事實上,提案答復中提及的“鐮刀彎”地區也是農業部首次提出的區域劃分,一方面是借鑒了鋼材加工中的專業術語,另外也是對該區域的一個形象說明。
而在8月28日舉行的落實部分省份玉米結構調整推進落實會上,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份參加,據業內人士估計,這13個省份的玉米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70%。
分析員簡敏認為,此次政協提案答復進一步明確并縮小了玉米面積調減區域的范圍。
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專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