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應堅持“六藏”融合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明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強調把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作為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首要前提。為此,應堅持糧食生產、流通、消費領域各環節緊密結合,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藏糧于庫、藏糧于市和藏糧于舌,“六藏”融合,落實完善政策,組織保障到位,持續協調發展。
藏糧于地。糧食既是大宗農產品,也是生活必需品,還是重要戰略物資,不可或缺。土地是糧食的命脈。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保水平,最重要的是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由注重年度產量向更注重保護和提高糧食產能轉變。藏糧于地,就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土地、耕地和種糧用地三條紅線不動搖,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落地到戶、上圖入庫、信息共享。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土地流轉“非農化”、“非糧化”,做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確保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實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基礎。
藏糧于技。在土地、耕地和種糧用地日益減少情況下,保障糧食產量必須全力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科技生產能力,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要繼續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廣優良品種和標準化高產高效綠色技術模式。整合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7項資金,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等建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聚焦小麥、水稻生產,到2020年優先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切實保障口糧需要。
藏糧于民。要準確把握農村城鎮化、新型社區建設、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加快和消費觀念、生活習慣改變對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影響,在生產環節大力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企業生產基地,加快土地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生產技術和產能,同時對一家一戶分散種糧要合理引導,積極扶持,主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服務,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糧食產量,保證農民自身和家庭口糧需要,增加余糧供應,推廣科技儲糧示范倉,減少儲糧損失。在消費環節要主動適應主食產業化和市民群眾、用糧單位口糧消費習慣改變,保持合理周轉庫存,確保口糧消費安全,實現藏糧于民。
藏糧于庫。要正確把握我國糧食產需供求緊平衡長期存在態勢,完善儲備糧管理體制機制、大力加強糧食倉庫和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體系建設,努力實現藏糧于庫。一要明確中央、地方政府的糧食安全責任,分層次建立完善中央、地方儲備糧管理體系,各負其責,守土有責。要主動適應糧食生產、消費發展變化,調整擴大儲備糧規模測算依據、統計范圍、計算口徑,嚴格按國家“產區不少于3個月、銷區不少于6個月口糧需要”的規定逐步建立、落實地方糧食儲備,保證轄區城鄉居民應急時期口糧供應。二要加強中央、地方儲備糧倉庫設施和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確保國家、地方儲備糧存得下、調得動、用得上,品種結構合理,儲存安全規范。三要加強國有、社會用糧企業糧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最低、最高庫存制度,保持合理周轉庫存,充實社會糧食儲備。四要完善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守住“種糧賣得出、收糧存得下、吃糧買得到”三條紅線,積極探索目標價格,既保護農民種糧利益,又對中央、地方儲備糧管理調節補充,確保豐收的糧食顆粒歸倉,實現藏糧于庫。
藏糧于市。要正確評估稻谷、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價收購和臨時收儲政策的積極意義,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彰顯糧食商品屬性,做好余缺、品種調劑,活躍糧食流通,實現藏糧于市。
藏糧于舌。要準確把握我國糧食產需供求、消費特點,牢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均衡膳食營養,樹立節約意識,合理引導消費,開展愛糧節糧,提倡光盤行動,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引導城鄉居民健康消費,避免舍尖上的浪費,實現藏糧于舌,節支增收保糧安。
完善落實政策,組織保障到位。轉方式,調結構,保糧安,“六藏”融合,只是目標手段,關鍵在于組織保障是否得力,政策措施是否到位,輿論導向是否正確。因此,要切實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統籌協調,分解落實各級政府、部門、單位、個人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相關政策,落實各項任務措施。特別注意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還要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積極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實現規模化經營。要研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真正使各項補貼資金向種糧農民以及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積極探索在全國范圍內引導建立健全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扶持引導糧食生產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要開展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和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探索建立糧食產品產地質量證明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監管。
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專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