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彥魁:糧食流通政策應重視加工環節
糧油企業的寒冬已經來臨,連行業大佬益海嘉里都感受到了陣陣涼意。
“當前糧食價格的下跌具有必然性。”益海嘉里集團首席運營官穆彥魁認為,深度調整的經濟周期導致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產品需求衰退,價格下滑,是全球經濟調整的必然結果,但中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有其特殊性,政府為了增加農民收入,連年高價托市收購,政策的弊端日趨明顯,糧食庫存畸高、財政負擔巨大,政府勢必要做出相應調整。 對此,外界關心的是,一方面,市場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市場環境仍寒氣逼人。以益海嘉里為代表的大型糧油企業既承受來自糧食加工陷入虧損的壓力,又要應對食用油市場競爭加劇的挑戰,他們希望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能改變目前的市場窘況。
入秋以來,糧食主產區的玉米、小麥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而像益海嘉里這一類大型糧油企業,一方面在糧食加工環節虧錢,一方面還要面臨食用油主業市場變化的壓力。如今,市場規模停滯、品牌林立、競爭激烈也是國內食用油市場的真實寫照。
在穆彥魁看來,中國農業和糧油產業的市場化才剛剛起步,空間極大,中國糧食加工行業還處在比較落后的狀況,價格機制還沒有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對于政府通過托市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邏輯,穆彥魁表示理解。他認為,幾十年來,“保證老百姓吃飽”是政府的首要任務,長期統購統銷形成的管制思維很難一下徹底破除,這也是中國糧食市場放開晚、放開程度低、調控措施多的癥結所在。
事實上政府也在不斷試圖對糧食流通體制進行嘗試性改革,先是在大豆和棉花兩個品種實施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今年9月份又宣布下調玉米收儲價格,10月份又宣布明年的小麥收儲價格維持原來水平。
“政策的調整勢必給相關利益方帶來‘陣痛’,但是改革是大勢所趨,政府應該改進對農民的補貼方式,既要通過補貼保護農民,糧價又要讓市場說了算。”穆彥魁還建議,要走活目前糧食流通困境這盤棋,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消化現有存糧,補貼糧食加工企業、鼓勵企業把存糧轉化為深加工產品是個多贏的辦法。
以玉米為例,穆彥魁認為,如果國家能給玉米加工企業一定補貼,利用現成的設備和技術,把庫存玉米轉化為淀粉糖,既能替代相當數量的進口蔗糖,又能減輕玉米庫存壓力,還能讓玉米加工企業盤活經營,一舉多得。
穆彥魁還建議,糧食流通政策不應該把著眼點放在收儲環節,而應該重視加工環節。與國外相比,我國農產品增值不是很高。比如,黑龍江耕地面積是日本的5倍,但糧食加工增值只有日本的1/5,原因是日本農產品加工業很發達,產業鏈很長。所以必須鼓勵加工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農產品增值越高,農民增收越有保障。
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專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