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品安全法助推食品工業轉型
《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新法)已于10月1日正式實施,新法重在細化執法維度,擴大監管范圍,強調從飼料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增加了對召回制度和刑罰優先的確認,以風險監測評估為代表的事前監管措施將得以全面推廣。
基于監管“無死角”的規則修訂邏輯,新法被稱為“史上最嚴厲食品安全法”。對于很多還沉浸在追求市場規模進而以量求勝的食品產銷企業來講,新一輪技術革新與經營轉型已箭在弦上。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向來與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變革并肩而行,從技術標準制定到監管手段的更新,政府與企業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正在逐步達成共識,不斷提高安全標準。這次也不例外,新法釋放出的監管標準提升信號,將倒逼安全技術標準與產業升級的轉型。
其中,新《食品安全法》賦予了中國傳統食品企業三個方面的轉型發展啟示。
第一,新《食品安全法》風險監控層級由省級擴大到縣級,以地方特色食品為主業的中小企業將被動提升各項安全指標,最終轉化為生產成本,導致其虧損的可能性加大。地方需下決心關閉虧損嚴重的中小企業,對部分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建立股份制公司,以實現食品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資本的集中。在食品工業企業聚集模式方面,可以以農產品原料資源豐富地區為依托,以食品工業聚集的城市為中心,實現產供銷為一體的經營模式。借助規模效益緩解因中小企業的“關并停轉”而帶來的地方經濟轉型陣痛。
第二,注重將社會責任轉變為企業的品牌競爭力。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工業的首要社會責任,在傳統經營理念下,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企業承擔額外成本的行為。但是在信息社會的今天,面對關乎百姓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食品產銷企業能夠把有信服力的產品安全性展現給公眾,這無疑是一種絕佳的品牌營銷能力,將食品安全的投入轉化成帶動企業競爭力的投資才是企業轉型的上策。
第三,盡早布局海外并購市場將成為中國食品企業應對食品安全新常態和持續發展重要轉型路徑。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食品企業集中在以乳制品、酒制品及休閑食品領域,但幾乎都面臨著因法律制度與質量標準差異而備受別國特殊審查的尷尬局面。新法實施后,出于吸收國際全產業鏈打造經驗,適應高質量標準的入市門檻以及國際化品牌附加值的提升等諸多動因,拓展海外市場會成為很多企業突圍轉型的不二選擇。但走出國門的食品企業必須對自身財務風險有充分控制能力。 總之,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國的監管環境只會越來越嚴,食品企業的發展不能沉浸在依靠監管漏洞獲得生存空間的僥幸心理中。新法釋放出來的信號非常明確,食品安全不僅是符合傳統的“講衛生、不中毒”的底線要求概念,更要追求高營養品質的國民健康綜合提升,食品安全的理念升級將直接改變消費者的行為選擇,促進更深遠的行業變革。中國食品工業要想從粗放式的以量取勝模式中突圍,就必須學會將食品安全責任轉換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專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