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供需矛盾尚待解決 科技創新助力中國糧油生產
在老百姓餐桌上,食用油幾乎是離不開的必需品。然而,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油料作物產量僅能滿足我國植物油消費總量的35%左右,其余要依賴進口。這一狀況對我國糧油安全提出了挑戰。正如中國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陳萌山日前所言,“不僅‘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國人的‘油瓶子’也不能攥在別人手上”。攥緊百姓“油瓶子”,有哪些破解的思路?
大豆油供需矛盾尚待解決
大豆油一直是國人食用油消費的第一主力。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我國進口大豆8391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總量的6.6倍。
為何要進口這么多大豆?陳萌山介紹,在我國,大豆的用途包括飼料、大豆油、食用豆制品等。僅植物油而言,消費量越來越大,就帶動了大豆需求增長。國產大豆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只能依靠進口。
大豆屬于低產作物,畝產量增長有限且經濟收益不高,國內農民種植熱情不高。而在國際貿易競爭中,跨國糧商占有優勢。大豆由此成為我國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大宗農產品。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兩年來,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擴大大豆種植面積,2016年大豆產量止跌回升,但單產、品質問題還未得到有效突破,據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最新展望報告預測,未來五年我國大豆產量增長大約為10.6%,供需矛盾仍將繼續存在。
替代油料中菜籽油潛力最大
“食用油自給率必須穩定在40%以上,才能確保我國在非常時期的基本生活供應,同時維護國際價格穩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長期研究我國油料作物,他認為,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是國家的重要戰略,40%是必須堅守的“紅線”,既然大豆產量短期難以大幅提升,就必須從其他國產油料中尋找突破。
除了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和茶籽油等均在我國食用油消費中占有一部分市場,對于哪種國產油料更具有發展前景,陳萌山有這樣的分析:在國內現有耕地資源約束下,花生、芝麻等夏季油料作物的種植規模將很難大幅度增加,油茶、橄欖、油棕等木本油料的投產周期長、采摘機械化難度大,因此,增產前景都不夠理想。
“油菜作為國內第二大食用油來源,可利用南方廣泛的冬閑田種植,不與水稻等主要糧食爭地,還可滋養地力,在擴大種植規模上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如能持續提高單產和含油量,我國菜籽油產量可實現倍增,對緩解食用油供需矛盾將大有裨益。”陳萌山說。
傅廷棟也指出,我國油菜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55%左右,是國產植物油第一大油源。菜籽油在老百姓中有著廣泛的食用基礎,同時,過去9年來,我國油菜籽產量一直在不斷提升,“鑒于油菜在國產油中的重要地位,對于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它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
保障供給紅線需科技支撐
雖然在擴大種植規模上潛力巨大,但在單產和品質技術方面,油菜能承擔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的重任嗎?陳萌山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圍繞油菜的多項科技創新,已經能夠支撐這副重擔。”
他向記者舉出了一連串的成績:一是我國油菜雜交研究世界領先;二是三熟制極早熟油菜品種創新領先;三是油菜高含油量育種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四是率先創建了適合亞洲稻作區的機械化生產技術;五是領先開啟了油菜后基因組時代,全面提升了我國油菜科技創新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介紹,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最新研究出的油菜品種“中油雜19”,含油量達50%,打破了油菜含油量的紀錄,種植示范區單位面積產油量可翻一番。通過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的協同創新攻關,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為油菜種植戶提供了全產業鏈、全機械化的種植開發油菜技術支撐。“油菜花田可發展旅游業,花朵可作菜花蜜,油菜葉可用作飼料,油菜薹可作蔬菜,油菜籽榨油,油菜秸稈又可作有機肥,由此多功能利用,油農的種植效益將顯著提高,種植意愿將更強烈,產量就能更快提升。”傅廷棟說。
此外,針對許多人由于飲食習慣,對傳統菜籽油特殊氣味不易接受的問題,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鳳洪帶領團隊研制了高品質濃香菜籽油新型加工技術,利用新技術加工出的菜籽油已沒有了刺激性氣味,將更有利于市場推廣。
王漢中相信,依靠全產業鏈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國產油菜產業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通過科技創新把產業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里,油菜將撐起國產食用油的一片天。”(來源: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