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糧改飼”實現種養雙贏
糧油儀器網10月13日訊:仲秋時節,魯北陽信,“豫青貯23”玉米地連成了一望無際的青紗帳;株株玉米葉面肥大、秸稈粗壯,微風一吹,泛起層層綠浪,散發著清新的糧香。
陽信縣是全國畜牧百強縣、全國“糧改飼”示范縣。全縣年存欄肉牛27.78萬頭;肉牛屠宰加工企業76家,年屠宰能力達120萬頭以上;種植全株青貯玉米面積達10萬畝,年產青貯玉米30萬噸。
為深入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更好地實施國家“糧改飼”項目,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前不久,陽信縣畜牧獸醫局舉辦了全縣“糧改飼”項目推進會議暨全株青貯玉米關鍵技術培訓班。
近年來,我國糧食形勢出現新變化,在連年豐收的同時,糧食庫存量、進口量也同時增長,糧食生產結構尤其是玉米面臨調整。
據統計,每年我國玉米消費量的60%以上都用作飼料,但傳統的飼喂方式是將玉米籽粒和秸稈分開處理;全株青貯玉米,則是將玉米籽粒與秸稈一起制作成青貯飼料。與全株青貯玉米相比,傳統飼喂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產效率都低了不少。
從種養業區域布局看,目前草食畜牧業主產區很大一部分與我國玉米等糧食主產區相吻合,也與我國調減玉米種植的“鐮刀彎”區域有很大重合。在這些地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可以有效減少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優質飼草料供需缺口,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農業部開展“糧改飼”試點,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2015年“糧改飼”試點計劃種植150萬畝,實際落實286萬畝,收儲優質飼草料995萬噸,超出預期目標將近1倍。
所謂的全株青貯玉米關鍵技術,就是將全株青貯玉米穗和秸稈一同打碎,進入青貯池子,經過氨化,整株玉米就成了既軟且香的飼料。這種做法在奶牛養殖中較為常見,肉牛養殖也有嘗試。
近年來,陽信縣率先在山東省推行“糧改飼”種植模式。部分農戶由種植傳統玉米向飼用青貯玉米轉變,促進農牧結合,率先實現種養雙贏。“糧改飼”項目的有效實施為唱響“陽信牛肉”品牌,打造中國“牛”縣打下堅實基礎。
不到一年時間,除了企業自發流轉土地糧改飼外,該縣還出現了三種模式:一是肉牛企業與農戶之間實行“訂單種植”,由企業提供種子,農民負責種管。二是肉牛合作社社員把自家地“糧改飼”,這部分數量最大,有幾萬畝;三是農民經紀人收購農戶的飼料玉米。如今在陽信“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種植結構變成了“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
現在陽信的肉牛產業,從種牧草、牛犢繁育開始,到飼養、育肥、宰殺、分割、冷藏、冷鏈物流配送、餐飲及皮毛血骨的研發加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來源:遼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