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序言
編者按:本文是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糧食批發市場分會理事長、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名譽董事長李經謀為《2007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一書所作序言。序言強調推進改革需要人們對相關問題作更深刻的反思和定位,必須堅持糧食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2007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我國著名糧食專家和期貨專家李經謀先生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該著作是《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的第五卷,內容翔實,分析透徹,無疑是2007年中國糧食經濟界的重要學術成果。現特刊發該報告的序——《春天的諾言》,以饗讀者。
春天的諾言
(代 序)
李經謀
2006年中國糧食市場撲朔迷離,在糧食豐收的背景下,價格卻面臨下跌和上漲的雙重壓力,甚至使許多“老糧食”墜入“五里霧”中,發出“敢問路在何方”的感慨。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呢?作為糧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最低收購價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
自2004年政府出臺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經歷了政策儲備(2004)、政策實施(2005)、擴大實施(2006)三個階段。如果說2004年該政策主要起到心理支撐作用,2005年糧價仍然處于相對高位作用有限的話,那么不可否認,2006最低收購價則在政府糧食宏觀調控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取得了很大成功。
首先,保證了糧食安全。2006年實現糧食連續第三年增產豐收、有效改變了我國糧食安全狀況。這與擴大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覆蓋范圍(既包括品種,也包括省份),強化政策實施力度密切相關;其次,維護了糧價穩定。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穩定市場糧價起到雙向作用。新糧上市,可以化解糧價下行壓力,并形成調控資源;糧價上漲,政府通過拋售,可以平抑糧價。2006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在這兩個方面都起到了很好作用。再次,體現了調控意圖。最低收購價政策通過預案制定、出臺時機選擇、收購品種確定、指定市場集中競售等方式,強烈體現政府宏觀調控意圖。尤其通過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集中銷售,容易形成權威價格,利于發揮價格對生產和流通的指導作用。最后,增加了農民收入。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7.4%,最低收購價政策作用功不可沒。據有關部門初步測算,實施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地區,農民增收40億元以上。
但是,應該看到2006年糧食宏觀調控成功是有條件的。一是宏觀經濟環境寬松,政府財力有保證。二是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商品糧源,確保了順價銷售。三是定價比較合理,農民售糧積極性較高。四是收儲企業積極性高,糧食庫容有保障。五是由中儲糧總公司集中收購,通過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競價銷售,避免了各行其是,便于履行調控職責。最低收購價政策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還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同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不相適應,存在某種程度的價格扭曲;政策實施成本升高,有可能形成新的“包袱”;不利于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不利于培養農民的風險意識等。條件的限制,問題的存在,意味著最低收購價政策還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
2006年是糧食宏觀調控獲得成功的一年,也是大家困惑較多的一年。困惑之一是市場放開后到底是市場定價還是政府定價。按照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放開糧食市場,放開糧食購銷價格,理應由市場定價。但我國糧價現在事實是由政府定價,這難免讓一些人對我國糧食市場化改革的目標產生懷疑。困惑之二是糧食豐收與糧價上漲。糧食連續三年豐收,產需缺口不斷縮小,庫存糧食進一步增加,在供求關系有效改善的情況下,2006糧食價格卻在一定時段出現大幅上漲,令人困惑。追根到底,本次價格上漲不是由市場因素造成,而是政策使然。這難免讓人對我國現行的糧食政策,尤其是最低收購價政策產生一些懷疑。困惑之三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改革問題。一些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又靠“政策飯”過上“小康”日子,改革出現某種程度的 “回歸”,難免讓人對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前景產生懷疑。困惑之四是最低收購價政策成功實施的條件是否長期具備。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可能時過境遷,即使長期具備還應考慮實施成本問題。由此決定了最低收購價政策應該是一個過渡性選擇,那么目標選擇是什么又成為困惑人們的另外一個問題。
困惑源于認知的不同,推進改革需要人們對相關問題作更深刻的反思和定位。
長期緊缺與短期過剩問題。長期看,糧食緊缺是不爭事實。但長期緊缺并不排除短期過剩的存在。客觀看,目前我國糧食供求已是基本平衡。因此,解決糧食問題,不僅要解決短缺問題,還要解決過剩問題。我們不能用長期短缺的思維來掩蓋在某些時段出現的糧食過剩問題,我們有過“前車之鑒”。因此,糧食宏觀調控不僅要調“少”,而且還要調 “多”。同時,應該看到,糧食科技的快速進步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國家重視,政策合理,即使出現暫時短缺也會得到妥善解決。
生產安全與流通安全問題。糧食安全的內涵與外延十分豐富,是一個涉及多層次與多環節的概念。近年來政府把糧食安全的重點放在生產環節,這在糧食供求趨于緊張的情況下,無疑是正確的。問題的關鍵是,國家要認真確定某一時期我國糧食生產的總體目標和自給率,這有利于我國糧食生產與流通的良性循環。但生產不是問題的全部,當糧食生產達到安全邊際的時候,也就是緊平衡階段,糧食流通往往具有決定作用。糧食豐收出現糧價大幅上漲,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糧食流通安全。
總量平衡與結構失衡問題。糧食連年豐收,國內糧食供需狀況明顯改善,總量平衡有余,但地區、品種結構性失衡問題突顯。從地區結構看,產區糧食安全狀況良好,但由于深加工和工業用糧等因素影響,糧食消費需求顯著增加;部分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需缺口有擴大的趨勢,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從品種結構看,小麥和稻谷由前幾年產不足需轉變為產需基本平衡;玉米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平衡偏緊轉變;大豆產需缺口繼續擴大,進口量居高不下。因此,在總量平衡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因為結構失衡的原因導致某些地區、某些品種出現糧食價格大幅波動。當前在糧食總量平衡情況下,需要更多關注結構失衡問題。
面對困惑與挑戰,改革的道路究竟在何方?其實,這條路就是市場經濟的陽關大道。世易時移,既要借鑒過去成功的經驗,同時也要總結失敗的教訓,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有出路。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糧食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加快改革的步伐。
建立與完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根據國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總體要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這是發揮市場在糧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市場形成價格新機制的基本前提。現代糧食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應為:以零售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主體、以期貨市場為先導、以電子商務為方向,期貨與現貨結合、商流與物流結合、傳統與網絡結合、生產與流通結合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
建立與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新機制。首先,建立與完善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要充分發揮糧食批發市場、糧食期貨市場和糧食電子商務的功能與作用,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真正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其次,建立與完善國家支持價格的機制。針對最低收購價的局限性,變最低收購價為目標價格,變“暗補”為“明補”,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構建糧食價格保護的新機制。最后,建立與完善政府價格調控的機制。市場失靈的存在,就有了宏觀調控的必要。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調控目標,有效利用生產、流通、庫存、進出口等調控手段,實現糧食供求平衡,保證糧食價格相對穩定。但政府對糧價調控主要應是運用經濟手段的間接調節,而不應是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預。最簡便易行、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確立的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進行政策糧的吞吐調節來平抑市場糧食價格,并形成糧食話語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要緊緊圍繞“價格”作文章,最終實現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引導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建立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組織機構。糧食宏觀調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針對我國糧食管理中存在的部門分割、職能分散的現狀,建立國家糧食宏觀調控中心勢在必行。其職能在于,協調相關部門的政策,統一相關部門的認識,對糧食供求、糧食價格實施監測和預測,對糧食安全形勢進行及時評估和預警,向國務院提出涉及糧食生產、流通、進出口、儲備糧調節和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宏觀調控措施,增強重大決策的時效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走過春天,改革需要更加堅定的信念。回首過去,我們需要履行春天的諾言。糧食市場化雖然“路漫漫兮其修遠”,但只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敢問路在何方?就在腳下”!
來源: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