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引導消費推動糧食產業健康發展
我國不僅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國,也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同時還是一個糧食浪費大國。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在糧食消費中損失浪費嚴重。為了迎合人們不健康的糧食消費,我國的糧食產業也不同程度地走上了“畸形”之路。
在糧食生產的源頭,我們不難發現,追求糧食高產成為不少糧食種植者的首要目標。在土地“掠奪性”經營的格局下,糧食生產者不斷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盡管我國耕地面積不到全世界總量的10%,但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總量的1/3,已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2012-2014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年均使用量31.1萬噸,比2009-2011年增長9.2%。
化肥、農藥過量施用,帶來成本增加、環境污染、地力下降的惡性循環。而這種不健康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糧食,雖然產量高,但是營養價值低,越來越不受市場歡迎。只能依靠國家保護價政策收購進國家糧倉,在政策性糧食價格遠高于市場價及國際市場價格的情況下,不但大量占用國家糧倉,而且難以“拍賣”出去,越放越久,品質下降甚至陳化,最終不能作為口糧消費而形成巨額浪費。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米面的消費越來越傾向于精米精面。其實,精米精面是糧食過渡加工的產物。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糧食產品的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等對人體具有豐富營養的成分,均在稻谷、小麥的表皮和胚部。而過渡加工的米面產品,將表皮、胚部全部除掉。特別是大米加工,在除掉大米表皮和胚部后,還一道道拋光,最后只剩下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有效營養成分在過渡加工過程中的消失,不但降低了米面的天然營養成分,無形中降低了米面的出品率,造成了糧食的浪費。
據有關專家測算,在稻谷加工環節,每增加一道拋光,出米率降低1%,每年損失糧食70億斤以上;在小麥加工環節,損失率約2%,損失糧食約50億斤。綜合計算,我國加工環節過渡加工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在150億斤以上,人們消費中產生的糧食浪費1000多億斤。按照2014年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約為922斤計算,相對于1.25億人一年的糧食消費量。
在生產和加工環節的糧食浪費,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糧食消費的宣傳、引導不夠。當前人們“畸形”的、浪費式的糧食消費,帶來了我國糧食產業的非健康發展。
改變我國目前“畸形”的糧食消費方式,進而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要從引導人們消費入手,多措并舉。
認識環節:從重外觀向外觀、營養并重發展糧食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糧食營養價值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與否。科學的消費糧食,是人們收入逐步提高之后,需要認真面對的非常現實的問題。
“色香味美”是人們飲食的自然選擇。在糧食消費上,怎樣才能達到“色香味美”呢?
“色香”,實際上是指糧食的外觀。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時代,對于糧食的外觀要求無可厚非。糧食生產和加工者在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要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生產者在生產糧食時,可以生產不同色彩的糧食。如白色大米、紅色大米、黑色大米、綠色大米等等。只要在品種培育上下功夫,生產不同外觀的糧食,并不是什么難事。
人們對“味美”的需求,就體現了對營養的要求。依據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人們需求的“美味”糧食產品,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味美”的糧食產品,并不是營養價值豐富的產品。
過渡加工的糧食產品,從外觀上看,十分好看。如過渡加工的大米,晶瑩剔透,米粒大小一致,可是營養價值很低。由于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質在過渡加工過程中的喪失,人們食用這類糧食后,就會不同程度地出現所謂的“現代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在多媒體時代,國家有關部門要利用好多種媒體,廣泛宣傳科學消費糧食的新觀念。要讓人們吃好、吃飽、吃的有營養。
生產環節:從重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發展
一味追求糧食的產量,勢必造成糧食質量不同步。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糧食生產要從重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發展。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
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著力使用農家肥、有機肥,不但可以改善土壤地力,降低殺蟲成本,更可以生產出有益于人們省心健康的糧食產品。
科學使用化肥、農藥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要廣泛進行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要合理耕作,增強肥效,提高經濟效益;要有機替代,綜合培肥,提高資源利用率;要搞好病蟲測報,精準用藥,提高殺蟲效率;要推廣新藥,限量用藥,提高農業的使用效率;要替代防治,遠離農藥,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糧食產品實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對產品依法實行統一的標志與管理。在此基礎上,按照有機食品的生產要求,在糧食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合成色素、激素、防腐劑、香精等人工合成物質。建立全新的生產和監控體系,采用相應的病蟲害防治、地力保持、種子培育和產品加工儲存等替代技術。
生產優質糧食產品。糧食質量與否,種子是關鍵。只有優質的良種,才有可能生產出優質的糧食;只有優質的糧食,才有可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只有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利用。國家、地方有關部門要加大優質糧食品種培育、推廣,改進保護價糧食收購政策,鼓勵糧食加工企業生產原生態的優質糧食。
加工環節:從重口感向口感、營養并重發展
糧食加工是糧食從生產環節進入流通環節,進而進入千家萬戶的必經環節。只有把好加工環節關,才能把好糧食健康消費關。
一個時期以來,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消費決定生產。從經濟學角度講,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影響人們身體健康方面,就不一定科學。有的消費者需求的東西,并不一定是健康的東西。即使是大多數消費者需求的東西,由于認識的誤區,也不一定是健康的東西。
在直接影響千千萬萬人們消費的糧食產品面前,我們要提倡生產引導消費。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抱怨好看的糧食營養價值低,但營養價值豐富的糧食卻口感不好。既要滿足人們對糧食消費的外觀需求,又要滿足人們對糧食消費的營養價值要求,就要求糧食加工企業充分利用現代加工技術,在盡可能保留糧食的營養成分的同時,解決好口感問題。同時,還要針對不同人群對消費的需求,生產“功能性”糧食食品。既能夠滿足人們對糧食飲食的要求,又能夠起到輔助食療的作用。
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專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