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綜合施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為我們進一步做好糧食安全工作定下了基調,指明了方向。
去年,我國糧食實現了歷史性的“十二連增”,但隨著糧食供求寬裕、庫存增加和財政壓力加重,糧食“過關論”和“包袱論”有所抬頭,加之促進糧食生產的各生產要素邊際效應遞減、資源環境壓力趨緊,糧食連年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糧食安全問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面對新形勢,對待糧食安全問題,必須要把戰略性思維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緊密結合:糧食一時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但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在任何時候,都要深刻清醒地認識到,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定的“壓艙石”,對其重視度須臾不可降低,重農抓糧的勁只能鼓、不能泄;另一方面也要求真務實,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充分認識到糧食產量連續增長的現實困難,生產上尤其是種植面積允許有彈性,但口糧的產量必須保證,供給能力必須要保住。
新形勢下,要更加集中力量保糧食產能,促進糧食產能不斷鞏固提高。優化和激發各類要素,在資源利用、科技水平、政策支持、經營體系等方面進行深化改革,以產能的優化升級確保在戰略上糧食安全。
促進糧食產能優化升級,要在資源利用上下足功夫。土地是糧食生產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我們要繼續堅守18億畝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核心區,建立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高效、環境友好的高標準農田;還要不斷促進糧食生產的“綠色化”程度,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提高糧食生產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促進糧食產能優化升級,要在科技水平上多做文章。要繼續加大在主糧作物育種、重大病蟲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組學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著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取得關鍵性進展;同時,要強化農業的機械化和信息化的推進,繼續擴大主糧作物播管收全程機械化,借助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試點,不斷提高主糧產能的科技貢獻率。
促進糧食產能優化升級,要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力度。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資金使用的有效性,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在新形勢下,尤其要注意探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全面推動“三補合一”改革,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整中要特別突出農民利益保護,不斷優化補貼、價格、金融、保險等政策手段,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
促進糧食產能優化升級,要在經營體系上培育創新。要深化改革,繼續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好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化和科技成果應用上的優勢;要不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他們在科技、市場、生態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要向適度規模要糧食產能,向新型主體素質提升要糧食產能,通過在經營體系方面的繼續深化改革促進糧食產能優化升級。
去庫存,加強糧食生產的結構性調整;降成本,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補短板,加快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提升。這些說到底都要落實在保糧食產能,促進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優化升級上,而這些措施在本質上是一個促進糧食安全新舊動力的轉換,培育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增長動力的過程。就此而言,促進糧食安全要更加強調科技支撐、綠色生態、改革創新等要素,提高人的素質,以此謀求糧食產能的換檔升級,糧食安全更高層次的保障。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不僅是農業問題,更是關系國家穩定的全局性問題。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切不可有任何驕傲自滿、麻痹大意、僥幸懈怠的心理,歷史經驗一再表明,糧食若出現大的波折,就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期,會給國家發展全局帶來巨大被動。在目前糧食連年豐收的基礎上,我們要以萬倍決心堅決防止糧食的滑坡大落,更應謀定后動,加快新舊動力轉換,以新的發展理念,培育綠色、健康、可持續的新型糧食產能,確保糧食安全,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堅實的保障。
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專業信息